当前位置:

刘事青:立足资源 多管齐下 推动邵阳全域旅游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编辑:康晓乔 2017-05-11 11:44:19
时刻新闻
—分享—

  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刘事青

  认清资源禀赋

  邵阳做旅游,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一是自然生态资源有优势。全市境内草山面积居全省首位,林地面积19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03%,是湖南四大林区之一。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溪河密布的水系资源和四季分明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造就了我市丰富多彩、特征突出的自然生态景观,地质文化、草山文化、森林文化交映生辉。

  全市有旅游资源350处,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三。全市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国家公园试点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森林公园、7个国家湿地公园、21家国家等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家)。

  二是历史人文有积淀。邵阳现有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1729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个、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处,魏源故居、蔡锷公馆、塘田战时讲学院、长安营“宝庆二府”影响深远。以雪峰山抗战遗址和城步老山界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也较丰富。

  三是民族民俗文化有特色。境内有苗族、瑶族、侗族、回族等43个少数民族聚居,处于湖湘文化、梅山文化、巫傩文化交汇板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花瑶呜哇歌、苗族长鼓舞和贺郞哭嫁歌、侗族芦笙舞、侗歌等民族歌舞多彩多姿,苗族“六六”山歌节、“四八”姑娘节、庆鼓堂、瑶族“ 讨僚皈”等民族节庆古朴神秘,苗乡油茶、黑米饭、万花茶、侗族酸鱼等民族饮食风格独特,花瑶挑花、苗族银饰、侗族侗布等民族服饰绚丽夺目,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等民族建筑各具特色。

  四是品牌建设有基础。丹霞崀山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邵阳占有崀山和花瑶2个。中山堂、铁杉林、魏源故居、高洲温泉等成为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神奇绿洲”黄桑、道教六九福地云山品牌效应逐步提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绥宁寨市、历史文化名城武冈的旅游活力日渐显现;新宁和城步都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名录;城步南山成为湖南唯一的国家公园试点区。已建成地市级一流水平的规划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群艺馆和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

  框定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其实很简单,就是将原来的景点旅游模式打造提升为全域旅游模式。其要点有三:

  立足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擦亮做美景区景点,让游客处处有看头。

  立足富民强市,大做旅游与扶贫结合文章,让群众时时有赚头。

  立足产业融合,激活内生动力,让“旅游+”市场主体个个有奔头。

  给足发展动力

  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实行重点旅游发展项目领导挂点负责制,加大旅游发展在政府绩效考核中的分值权重。

  创新旅游发展投融资体制。划拨一笔政府性资产,组建邵阳旅游发展投资公司,做大政府性融资平台。市、县两级分别按5000万元、2000万元标准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注资1亿元,在旅发委名下注册成立中小旅游企业信贷担保公司。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利用贫困县IPO免排队政策,扶持旅游企业上市。

  落实各种要素保障,形成各部门支持配合合力。

  提升品牌品质

  抓“点”。一手抓品质提升,擦亮丹霞崀山、南山牧场等一批品牌老景点;一手用政府加市场的办法,投资百亿元,做美城区“四个八”新景点,打造大型游乐场。

  抓“面”。实施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工程,将旅游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让邵阳的一村一舍、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风光、风情、风景。

  抓“线”。打造桂林-崀山-张家界、桂林-崀山-韶山大旅游线。在实施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工程中,重点打造“古城商道、生态丹霞、名人故里、神韵梅山”4条精品线路。下大力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让邵阳旅游点、线、面美起来、串起来、动起来、热起来、富起来。

  做优服务环境

  一是便捷。建好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完善指引、旅游符号等标识设置,做到旅游景点开发到哪里,基础设施就跟进到哪里。

  二是安全。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筑牢旅游景区设施安全、旅游活动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等安全底线。

  三是舒适。把优质服务贯穿旅游全过程,让游客“吃、住、行、游、购、娱”舒心顺意,来了就不想走,走了的想再来。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