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宁乡竹峰村:守住绿水青山 迎来金山银山

来源:长沙晚报网 作者:李万寅 梁瑞平 李广军 编辑:陈佳婕 2017-05-24 10:09:27
时刻新闻
—分享—

  守住绿水青山 迎来金山银山

  宁乡县青山桥镇竹峰村因地制宜找路子,借助于种养等产业扶贫,今年预计脱贫80户260人

登上海拔860米的芙蓉山顶,远眺群山环绕中的田坪水库,湖面清澈平静,生态保持完好。目前,青山桥镇正以创建国家级3A景区为目标,打造芙蓉山水利风景区。

宁乡县青山桥镇竹峰村村部,墙壁上挂着村里精准扶贫的详细名单,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

竹峰村支书罗小林说,该村气候湿冷,昼夜温差小又雨水充沛,生态环境好,很适合种植中药材玉竹。本版图片均为长沙晚报记者罗杰科 邹麟 摄影报道

  长沙晚报记者 李万寅 梁瑞平 李广军

  致贫的原因大同小异,脱贫的方式各有不同。

  5月18日一早,阳光灿烂,沿着长韶娄高速一路西行,下高速再转省道311北上约20分钟后,车子抵达宁乡县青山桥镇竹峰村。手机地图显示,这里是长沙的西南端,空间位置是北纬27°58′,东经111°59′。

  记者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行走田间地头,看脱贫项目,访脱贫家庭,处处感受到该村因地制宜、结合村情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的变化,也从村民的笑容里读到了信心与希望。

  虽然山路崎岖,但一路都是水泥路,道路两侧风景优美,有山有水有森林。“我们这里的芙蓉山和田坪水库非常有名,是周边游客经常光顾的景点,目前正以创建国家级3A景区为目标,打造芙蓉山水利风景区!”青山桥镇镇长丁吉志说。

  一种思路 因地制宜搞种植

  “我们村就像一个碗,无论东南西北,要走出去都要翻越一座座大山。”竹峰村支书罗小林告诉记者,一直以来,这里都交通不便,弯多路陡,出去一趟不容易。

  罗小林在这里生活了数十年。说到精准扶贫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他首先提到的不是硬件改善和产业扶贫,而是思想上的转变,“以前,村里的贫困户都依靠上面的救济过日子,很少有人主动去思考如何脱贫致富;现在,村里引来了产业帮扶,村民不再等靠要,而是各家找门路——或出外打工,或发展养殖,或加大种植力度。”

  记者仔细观察竹峰村的土质,只见沙土疏松,似乎并不适合种植。但在农业专家看来,该村气候湿冷,昼夜温差小又雨水充沛,生态环境好,很适合种植中药材玉竹。而且,大部分村民原来就有种植中药材和蔬菜的经验和技术,目前返乡在家的劳动力相对充足。

  宁乡县审计局是竹峰村的扶贫后盾单位,该局干部喻光曦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喻光曦介绍,为了进一步助推竹峰村传统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县审计局先后三次将湖南农大、湖南中医药大学知名专家教授请来。经过专家们的现场指导,村上对发展中药材产业和蔬菜种植项目的思路更加清晰,计划通过培育千亩产业基地实现脱贫:一是培育800亩中药材基地,主要种植玉竹、白术、百合、金银花等药材;二是培育400亩蔬菜基地,主要种植辣椒、冬瓜、南瓜、生姜、萝卜等蔬菜,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电商的运营模式,建立以直销为主的营销网络。

  村里的各种变化,村民都看在眼里——目前,竹峰村已有3条村级公路进行了改造和修建,新连接的东南西北四条公路已全部拓宽硬化;竹峰小学教学楼已完成改造,新建的教师综合楼和幼儿园也交付使用,改造后的村级卫生室已通过验收。“交通、医疗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保障,教育是村民的希望和未来,真正的扶贫正是基本生活有保证、未来有希望。”喻光曦说。

  一种信念 勤劳持家,日子越过越好

  竹峰村共有286口鱼塘,山泉水养出的鱼生态、味美,远近闻名。在县审计局的支持下,村里注册了“乡里鱼”商标,还成立了养鱼专业合作社,将其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项目打造,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乡里鱼”养殖重点帮扶对象,重度残疾的唐国平就是其中一户。

  “要不是村里支持我养鱼,我也许只能穷一辈子了。”唐国平告诉记者,由于重度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只能靠残疾人补助和低保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线下的他几乎对未来的生活不抱希望。村里注册“乡里鱼”商标后,不仅优先将峡山水库承包给他养鱼,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免费提供价值4000多元的鱼苗,免费为其介绍销售门路……如今,面积42亩的峡山水库已为他增收数万余元。

  走进戴富雄的家,虽然简陋但清爽。戴家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54岁的戴富雄教过书、挖过矿、架过电线……长期的积劳成疾,让他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3年前,他妻子得了重病,几年来花了10多万元的医疗费,加上两个女儿读大学,这个汉子几乎被压垮。

  但记者面前的戴富雄依然阳光,戴着眼镜也掩饰不了他眼中的清澈。戴富雄通过村里组织的科技培训,在家里养了4头牛、2头猪、20多只鸡鸭,他还养了鱼、种了两亩多田……最近,他又在自家屋后种上了村里免费提供的油茶苗。夫妻俩相互扶持,始终相信,只要勤劳持家,日子就会越过越好。“去年养牛养猪赚了万多元,今年应该能够跟去年持平,6月,这头母牛也要产犊了。”戴富雄的眼镜上闪着光。

  令戴富雄高兴的还有家里马上又会多出几十只免费的鸡。记者详细一问,原来村上有一家养鸡场,因为离田坪水库太近,马上要退出养殖,但养鸡场里还有3000多只鸡无处安置。“经过讨论,我们决定用村里的扶贫基金把3000多只鸡收购了,免费送给村里的贫困户喂养,一来解决了养鸡场的销路问题,二来也能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一举两得。”罗小林说。

  “退出养殖后,我打算在原地栽培食用菌。”养鸡场主人、创业大学生曾曲说,看到自己养的鸡能够给贫困户带去希望,他很欣慰。

  一个目标 实现可持续的脱贫

  如何实现资源有限、交通不便等状态下的脱贫致富?喻光曦认为,精准脱贫,技能是关键,同时注重引导、催生村民的内生动力,这才是一种可持续的脱贫。

  在他看来,贫困家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增强致富本领,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他说:“我们的一切努力,就是帮助竹峰村踏实地把‘乡里鱼’、中药材、高山蔬菜三大产业发展起来,带动更多村民受益,并力争他们脱贫不返贫。”

  “在建成‘乡里鱼’养殖合作社、油茶林种植合作社的基础上,今后两年再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和果木林合作社,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80%都能成为合作社成员,增加收入,达到脱贫并巩固成果。”展望未来,罗小林充满信心。

  位于宁乡县西南部的青山桥镇,是该县精准扶贫工作重点镇,除了竹峰村,该镇还有2个省级扶贫村芙蓉村和花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20户4047人。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青山桥镇镇长丁吉志介绍,如今的青山桥,每个村都有1-2个骨干产业项目:以创建国家级3A景区为目标,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进行芙蓉山水利风景区核心景点、游客接待中心及广场建设,指导各村建成10余处美丽乡村示范点打造“全域景区化”;做大做强特色种植产业,以中药材种植为重点,成立7个合作社,对贫困户实施技术辅导、品种改良、肥料补贴、中介补贴等服务;在花园村,引进一家农业科技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动贫困户种桑养蚕2000余亩……“通过三大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解决了500位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年均纯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丁吉志说。

  针对居住环境、交通等自然条件较差,一方山水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户,则实施易地搬迁安置。记者了解到,2016年8月19日,全县首批80户、265人易地搬迁至青山桥集镇的“千手爱心大屋”。这里,为贫困户募集解决了灶具、热水器、门、家电、粮油等基本生活物资,并配套了水、电、路、网、基本家具和菜地“六到农家”。搬进新家的80户贫困户大都因病、因残或其他原因,与穷苦奋斗了大半辈子;现在,他们迎来了新生活!

  扶贫故事

  村里来了老专家志愿服务队

  在竹峰村村民的脱贫路上,有一支银发的“高参”队伍,他们就是长沙市老专家志愿服务队。

  这支服务队共有退休专家50余人,他们或来自省市农口系统,或是驻长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深专家,都具有农村工作经验和农业技术,分为蔬菜、水果、美丽乡村建设等9个类别。其中,专家邓学东担任总牵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官春云担任顾问,服务队内还有多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如全国劳模、湖南农大教授石雪晖,湖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秋明,全国科技支农扶贫先进个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思东等。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竹峰村的脱贫发展献上一份力量,帮助更多的人脱离贫困,是我这个古稀老人的幸福梦。”这是专家邓学东在为竹峰村的贫困户上培训课时的开场白。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邓学东,曾经在望城县农业局担任局长,有着丰富的农作物栽培经验。2016年,他带着“银发扶贫”志愿者服务队蔬菜组专家,不辞劳苦“三上三下”:三次上竹峰村指导、授课,三次请种植户下山到优秀企业学习技术,指导完善蔬菜、中药材等产业脱贫计划。

  这些银发先锋们,不顾舟车劳顿、烈日当头,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教学,亲手示范如何进行西红柿插杆、打枝及黄瓜藤的上架等,并手把手地教,推心置腹地谈,毫不藏私地向种植户传授经验。在该村500亩连片蔬菜基地,专家们建议,要重新做好蔬菜品种轮作规划,邀请技术能手做顾问,实行精细化管理,走绿色品牌之路……

  “这些可行意见和建议,让我们长了见识,也增长了信心。我想,有了老专家的精心指导,加上辛勤的劳动,竹峰村一定会有个好收成!”罗小林满怀信心。

  采访手记

  希望在田野更在内心

  行走在竹峰村平坦的水泥路上,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时近正午,家家户户已经冒起炊烟,还有不少人端着碗筷,蹲在家门口吃得正香。

  每个人都跟我们打着招呼,他们对陪同采访的村支书罗小林说“家里吃饭吧”。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意。

  这是一个宁静的小山村,即便是偶尔经过的小车,也惊扰不了村民日复一日重复的生活。多年来,这里的村民就跟所有大山里的人一样,年富力强的外出打工,用赚来的钱建起栋栋小楼,外表富丽堂皇,里面却简陋不堪,然后大门紧锁继续在外漂泊;留在家乡的人,大多依靠上面的救济过日子,问起来,他们会回一句:“这里是穷山恶水呢,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要再说穷山恶水,其实,我们这里是城里人羡慕的青山绿水,还是今后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金山银山!”精准扶贫,带来的不仅是水来了路通了,也不仅是产业和项目,更重要的是思想帮扶。这一轮扶贫,打开了大山的视野,开展了能力扶贫。如今,在外漂泊的人回来了,大学生回乡创业了,对生活的希望,让村子焕发了生机。

  近期,村里免费为贫困户开展育婴、电工、焊工和农业种养等技能技术培训,以拓宽贫困群众的致富渠道。这个消息一传播,一天之内,全村就有51人报名参加月嫂半月脱产培训,还有25人报名参加电工、焊工培训……如今,已有45名月嫂获得育婴员资质证书、14名电工获颁从业证书!

  远处,几只白鹭飞过电线杆;近处,吃过午饭的村民开始在菜地上劳作;大棚里的蔬菜,生机勃勃。

  希望,其实不仅在田野上,还在人们的内心里。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