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网汉寿县分站6月1日讯(分站记者 刘甜 肖静)河涌密布的汉寿,是孕育龙舟文化的土壤。每逢端午佳节龙舟竞渡之时,喧天的锣鼓鞭炮,两岸的鼎沸人声,让观众、选手无不心潮逐浪,热血沸腾。现如今,这样的场面已不多见。
居民蔡子龙:“以前,我们每年的端午节都划过龙舟,也参加过多次的比赛,我们保南村以前有一条五洲红,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由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所以说呢,这种传统的龙舟赛就没有划过了。”
尽管随着岁月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莫大的变化,出门无需再举步登舟,但是龙舟仍是人们割舍不下的情结。在酉港镇,有一家传承了三代的龙舟制造厂,在这项传统工艺上一直坚守和传承着。
记者走进全王龙船厂,就看到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条28米长的龙舟,选木、裁板、打磨、钻眼,一道道繁琐的工序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老工匠们对龙船的心思。70岁的木工师傅刘仁民正在做船舵。
造船工人刘仁民:“这个就是方向舵,前进、转弯都靠它,总长度二米八,加工时间大概是2、3个小时才能完成。”
端午龙舟一般分为龙头、龙身、龙骨、龙尾四部分,外加桨和舵。在厂长刘跃主看来造龙舟不仅是门手艺、事业,更是一种家族文化的传承,他从小跟着父亲学做龙舟,到他这儿已经是第三代了,为把这传统的手艺传承下去,他多次到贵州、怀化、广西等地考察。创业之初,家人朋友都不看好这项传统手工艺,但他仍然坚持,通过不断考察、摸索、创新,他做的龙舟不仅传承了传统的龙舟制造精髓,更融入了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龙船外形大同小异,但不同师傅制作时都有其独特之处。刘跃主的全王龙舟使用的是杉树木,在他独特的做工后,相比于其他地区的龙舟,在相同载重情况下,全王龙舟船底弧线完美,船体水下截面积小,受到的水的阻力小。龙骨坚固稳定,底板和侧板稍薄,船体相对较轻,速度较传统龙舟快。
刘跃主:“像这种螺丝,是龙径和面径上下拉力作用,类似钢架作用,起到船的整体作用,船不变形,船立质坚硬。”
最近半个月来,刘跃主和他的伙伴们常常白天忙碌、晚上加班,赶制龙舟。从良木到龙舟,历经数十道工序,需要6个工人同时做工,花费20多天时间,钉入上百斤铁钉,耗去6立方木材,无数次手工的打磨、抚平和拼接,方成为龙形,对于刘跃主来说,每一艘船都凝聚着他的汗水和心血。
刘跃主:“把这个传统龙舟一直传下去,从我祖宗手上传到我手上,我又传到我的下一辈,传到子子孙孙,都发扬这个龙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