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跨越世纪的爱情 百岁老人病房牵手落泪

来源:红网 作者:郑涛 张璇 编辑:刘飞越 实习编辑 李丽 2017-06-06 10:36:38
时刻新闻
—分享—

102岁的抗战老兵龙兴位和他89岁的妻子李志英在医院病房牵手瞬间。

翻开陈旧的档案,龙兴位曾在鲁西支队、鲁南军区二十一团服役。

  实习生 张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郑涛 衡阳报道

  我们常常问,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或许,这个故事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在同一所医院住院,却不能常相见

  在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内,两张病床的距离慢慢拉近,两只布满皱纹的手,艰难地伸向对方后紧紧相握,两人不约而同落泪……这令人感动一幕的主人公是现年102岁的抗战老兵龙兴位和他89岁的妻子李志英。病房里他与妻子这次艰难的牵手,是他们共同度过漫漫七十载婚姻时光的一个缩影。

  两位老人虽住在同一所医院,但因在不同的病室接受治疗,且双双行动不便,彼此难以相见。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龙兴位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老太太也可出院回家调养。随着病情地好转,两位老人想要见面的愿望越发迫切

  “我母亲有老年痴呆症,常常会不认得我们,但她却吵着一定要见父亲。”龙兴位的大儿子龙冬保对记者说。在医护人员和老人子女地帮助下,龙兴位和妻子终于得以在病房团聚。“两位老人见面时,奶奶对龙爷爷说了好多话,他带着氧气罩不方便讲话,就用眨眼和点头回应奶奶。”负责该病房的值班护士回忆起当时见面的场景。

  因年事已高,两位老人都难以亲述这段跨越世纪的爱情故事和历史,但老人子女的回忆让这段白金婚姻的感人故事逐渐浮现在记者眼前……

  新婚当夜参军入伍,四年坚守忠于初心

  让时空重回1946年的山东滕县(现为山东省滕州),恰逢参军抗日的好机会,龙兴位来不及体味新婚的甜蜜,就在新婚当夜参军奔赴抗日战场。他加入的是鲁西支队,这是一支曾由我国著名高级将领温先星指挥过的部队,在鲁西战场上屡立抗日奇功。龙兴位成为一名运送、填充炮弹的炮兵。

  解放后,每当看到根据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的战事拍摄的电视剧《南征北战》时,作为亲历者的龙兴位总是激动不已,正是在那场惨烈的凤凰山战斗(位于今山东省沂源县)中,龙兴位的左耳被炮弹流片击中,外耳几乎全部没了,听力永久受损。

  丈夫在战场出生入死,身为人妻的李志英一人独自守在破旧的茅屋,靠给地主做帮工维持生计。4年间,在通讯极为落后的年代,龙兴位杳无音信,在穷乡僻壤,比贫穷更可怕的莫过流言蜚语,村民们都对李志英说,她的丈夫被日本人炸死了。

  然而,在这4年里,李志英没有丝毫跑回娘家或改嫁的念想,在她心里,只有一个“恨”——赶走可恶的日本鬼子,盼望丈夫早日胜利归来。为了等待丈夫,她连娘家都不敢回;为了等待丈夫,她自力更生,给人做帮工维持生计;为了等待丈夫,她常在他们那破旧的婚房整晚难眠。

  而另一边,随着战事的推移,龙兴位所在部队跟随粟裕将军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一路高歌猛进,对上海守备的敌军发起猛攻。1949年,在解放战争迎来全面胜利之际,龙兴位和战友们进驻上海。解放后,龙兴位第一件事就是请假回家探亲,从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返回滕县,与还没来得及享受新婚之喜的妻子李志英团聚。

  湖南衡阳扎根安家,一趟“免票火车”演绎一段伉俪情深

  1950年,龙兴位携妻转业到铁路系统,成为一名铁警,沿着铁路一路向南,最终扎根雁城衡阳。在这个铁路小站上,靠着龙兴位的微薄收入,他们有了美满和谐的八口之家。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的生活面临贫困和饥饿的考验。

  因为长期为生计奔波辛劳和营养不良,1975年,年近六十的龙兴位骨瘦如材,因胃出血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在龙冬保的记忆里,这一年,父亲病了,母亲李志英不得不扛起家庭的重担,白天打零工,晚上领着他和弟弟妹妹,悄悄爬上一辆装载货物的“免票火车”,去到三十多公里外父亲住院的医院看望他,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连夜赶回家中。直到父亲伤愈出院,才结束了这趟持续半月的火车旅行。

  “母亲打的零工是在火车站挑石头,很苦很累。为了让六个子女都能吃饱穿暖,五十多岁的她每天都去挑石头。”龙冬保对母亲为贴补家用挑了几年石头的事情印象深刻。1979年的一个下午,一场意外不期而至。据龙冬保回忆,在挑石头的过程中,母亲李志英不小心从十几米高的台子上狠狠地掉在了底部装有石头的列车车厢里,致全身多处不同程度骨折。在母亲极其痛苦的三个月恢复期中,父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父亲每天从单位下班后,便带着他们兄弟妹妹还是乘坐那趟“免票火车”,前往医院陪母亲,给她按摩穴位活络经脉,以此缓解李志英的痛。“从那次受伤以后,父亲便不允许母亲再回去挑石头了。”龙冬保说。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子女的长大,生活也一天天好了起来。七十多年来,龙兴位和妻子携手从战乱走向和平,从赤贫走向富裕,由一名光荣的抗日战士转业为服务社会和人民的铁路警察,从山东跋山涉水而来,到湖南衡阳落地生根,于艰难困苦中将六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养育成人。这其中,不仅渗透着革命年代的精神和热血,也流淌着一份自始至终相濡以沫的伉俪情深!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