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化43岁村医猝死 留下12万赊账“遗产”

来源:红网 作者:李梅花 杨亲福 彭楷辉 编辑:康晓乔 2017-06-06 10:47:44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化乡村医生郑太红的医师资格证书。

郑太红生前坐诊的卫生室。

郑太红生前坐诊的卫生室。

郑太红生前的出诊箱。

本子上记录着村民看病的赊帐金额。

  红网娄底站6月6日讯(记者 李梅花 通讯员 杨亲福 彭楷辉)“12年来,他为贫困户看病只收基本药费,不收诊费。即使没钱,他也不计较,总是先看病救人,经常自己垫钱。”破烂不堪的本子上记着125笔欠账,累计127869元。账上的125个名字,都是村里和周边的贫困户。

  6月5日,记者提起湖南娄底新化县水车镇柳双村的村医郑太红时,邻居袁书初连续不倦地说起了他生前的事迹。

  长年超负荷行医 猝死在卫生室

  5月29日傍晚,已经连续几天没有休息的郑太红,前脚刚迈进家门,又接到病人的求医电话,顾不上吃饭和休息,便背起药箱赶往20公里外的患者家里。“我去给病人看个病,一会儿就回来。”郑太红丢下一句几乎每天都说得话,可妻子袁云华怎么也不敢相信,这句早已习以为常的话,竟然是永别。

  “我不行了,你快来啊!”5月30日凌晨4时许,郑太红打电话给妻子,声音有些微弱。袁云华顿时感到不安,立即租车往卫生室赶,同时打电话让姑妈去卫生室看看。在途中,袁云华再打电话给丈夫时,却没有回音,焦急等待之下传来了噩耗。

  “无论多晚,只要有人求医,他都会出诊。就算偶尔清闲,他也要看医书,每天夜里12点还亮着灯。“袁书初告诉记者。为方便村民可以随时找他看病,郑太红选择住在卫生室,超负荷的工作量,使得他一天到晚下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即使查出自己心脏有问题,他也仍十年如一日的走在行医路上。邻里近亲看着日渐消瘦的郑太红,经常劝导他要注意身体,可他并未放在心上,直接导致了不幸的发生,终年才43岁。

  记录的是账条 留下的是恩情

  郑太红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喜欢扶贫济困,就连周边乡镇的人都爱找他看病,被大家惯称为“郑医生”。村民郑能甫有3个孩子,家庭条件特别困难。“我岳母是个老病号,7年来,郑医生每周至少到家里来诊治一次,一个来回就是40多公里,至今我们还欠着他3864元医药费,他从来没找我讨要过,我一定要还上。”他流着眼泪说。

  有人开了头,村民们纷纷向记者讲述着郑太红的感人事迹。 “2015年吃年夜饭时,我突然晕倒,儿子打电话给郑医生,不到半小时,他就来了。”说着说着,71岁的郑雪华泣不成声。

  “郑医生走了,我们病了可怎么办?”罗禄云老人揩干泪水说,“2015年大年初一晚上,我发高烧,他来到我家里,忙到后半夜才回去,东西都没吃一口”。

  86岁的伍芬芳在村民的搀扶下,冒着大雨,颤巍巍地走在出殡仪仗队前排,她坚持一定要送郑医生最后一程。她说:“郑医生记下的这些账条,哪里是什么账本,全是恩情。”

  有些手头宽裕点的村民一听到郑医生去世的消息后,立马上门把钱还上。郑太红生前为提升医术,治好部分乡亲的疑难杂症,还会用节省下来的生活开支,自费出去进修学习。在柳双村,恐怕再难有这么一位好医生了。

  一生悬壶济世 只为良心

  郑太红自小家庭贫困。吃惯了苦,使他更能深刻体会贫困村民的艰辛。初中三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但中考后第三天,作为家中大哥的他,为了让两个弟弟完成学业,他挑起家里的重担,选择南下打工。

  1990年,郑太红家庭境况有所好转。他回到家里,一边务农,一边拜师学医。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郑太红到娄底市卫生学校中西结合专业学习。毕业后,成为水车镇第一个拿到中专文凭的乡村医生。此后,他边实践边自学边请教,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名医。

  12年来,他走村串户,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医术服务乡亲,几乎每家每户都留下过他悉心治病的足迹,经他救治的病人难以计数。袁云华说:“老郑总是很忙,不是在看病,就是在看病的路上。”有人曾问过他,你给别人看病,自己又不赚钱,反而经常赊账垫钱,求的是什么?

  “我是个医生,天职就是治病救人,眼看病人痛苦,又怎能袖手旁观呢?”郑太红憨厚的回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