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15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陈东、张威讲述援非故事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杨蔚然 编辑:刘飞越 实习编辑 李丽 2017-06-15 09:36:02
时刻新闻
—分享—

进行义诊的医疗队队员和当地诊所工作人员合影。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供图

  编者按

  5月29日,中国(湖南)第19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和第15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共30名队员启程。塞拉利昂、津巴布韦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国家,越来越多的湖南白衣天使走出国门,播撒友爱的种子,他们是文化医疗交流的使者,他们的影响力跨越国界、润物无声。本报今起推出“一带一路上的湖南白衣天使·援非日记”栏目,全景报道这些白衣天使的付出与收获,聚焦他们的苦与乐、观察与体验。

  6月7日,晴

  “再穷的家庭,也把花花草草整理得漂漂亮亮”

  津巴布韦面积比湖南稍大一点,但人口只有湖南的五分之一。首都哈拉雷市面积很大,但真正的市中心很小,可能还不到长沙市一个区面积大,这里四季(只有雨旱两季)如春,气温最高不过35℃,最低7℃。

  “市中心看到的高楼大厦,最新的也是10年前建的,但绿化相当好!”当地司机朋友介绍。我一路观察,再穷的家庭,也把周边的花花草草,整理得漂漂亮亮。

  Parirenyatwa(帕瑞润雅塔瓦)医院是当地最大的公立医院,也是我即将工作的医院。只见房屋都已破旧,大门上连个医院名牌都没有。但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没人乱丢垃圾,病人安安静静地排着长队。

  “以前老年人和儿童看病是免费的,但现在由于经济困难,优惠已经取消。一般挂号费15美元(私立医院挂号费50美元,急诊88美元),而且经常找不到医生。”当地病人说,因为经常不能正常发放工资,医生也会罢工。

  6月12日,晴

  “把祖国的温暖,带给每一个华人兄弟”

  当地时间6月12日上午9时许,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上午的宁静。

  “今早在施工过程中,一个厚重的铁门不偏不倚,砸在了他左手的中指上,顿时皮开肉绽、鲜血直流,我们特意找中国医疗队来了。”一个受伤华人兄弟的同伴向我们介绍。

  骨科医生张威第一时间为其检查了伤口,发现伤情远比想象的严重——他左手中指的指端组织基本粉碎了,指骨外露,碎骨渣和残存的皮肤、肌肉粘在一起,血肉模糊。

  “立即手术!”虽然条件有限,但大家的术前准备一丝不苟。接着,张威和柴亚胜为华人兄弟进行“绣花”般的手术,他们先将手指上的污物一点点冲净,再消毒、指尖阻滞麻醉,仔仔细细清理坏死组织,尽可能地保存下华人兄弟的手指。

  紧张的手术终于完成,华人兄弟的手指保住了,大家都感到非常欣慰!

  “我们一定会把祖国的温暖,带给每一个华人兄弟。”援津医疗队员都这么说。

  6月13日,晴

  “在津巴布韦,我流下了第一滴泪”

  当地时间6月13日清晨,我们第15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派出5名医生,去距离首都哈拉雷市100多公里的Mutoko(穆托科)镇,进行第一次义诊。车上载着我们精心调试准备好的B超机、心电图机和换药包等。

  郊外尘土飞扬。驱车3小时,我们来到了义诊地Hombiro(霍姆若)诊所。

  “Kugashira!Kugashira!(欢迎!欢迎!)”当地300多名群众早早在等候。候诊地是块草地,没有遮阳处。义诊前,当地学生和群众特意为我们跳起了非洲土著舞蹈。

  义诊开始,诊所居然没有电!连一个医生都没有,只有几个护士协助我们工作。没有检查设备,我们只能做体格检查。只见当地群众安安静静地进来,检查完成后又安安静静地离开。

  “我家有个高位截瘫病人,因为没钱,没有医保,只能躺在家里,我们可以为病人做什么?”一位病人家属问我,我详细地给她做了康复指导。

  近5小时过去了,后面排队的病人有些着急,但没有一个人大声喧哗。诊所护士告诉我,得知中国医疗队要来,很多病人清晨5时就赶到了诊所,眼下津巴布韦是冬天,没有交通工具的他们,不知要经过多少波折……

  我急于说着“Sorry!Sorry!”,一边泪水喷涌而出……没想到,在津巴布韦流下的第一滴泪,竟然不是因为想家。我们医疗队员商量,还要再来。 (文字整理 长沙晚报记者 杨蔚然)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