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代娥:50年坚守造就土家织锦大师

来源:红网 作者:周楚怡 石邦庭 编辑:唐韵 2017-06-15 10:22:13
时刻新闻
—分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织锦传承人刘代娥。

织锦作品《鹧鸪采莲》。

作品《桌子花》。

  红网湘西站6月15日讯(记者 周楚怡 石邦庭)在土家族的文化中,土家织锦是土家人服饰、生活、祭祀等重要元素之一。湘西龙山县苗儿滩镇惹巴拉村是湘西土家族聚居地之一,悠悠绿水,参天古树构成了惹巴拉村的一幅美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织锦传承人刘代娥的家就在这里。湘西3分钟为您带来的第三个故事讲述的就是了惹巴拉“织女”刘代娥的织锦人生。

  土家织锦的土家语为“西兰卡普”,即打花铺盖之意,是一项民间手工技艺,一副制作精美的织锦要经纺线、牵线、钻扣、滚线等十多道工序,才能编制而成。其图纹多以花草、虫鸟、民俗活动、历史神话等为主,色彩绚丽,极富土家文化特色。

  12岁时,刘代娥跟着姐姐刘代玉学习织锦,起初只是为了填补家用,没想到一做就是50年。“学织锦要很有耐心,小时候跟姐姐学,织的不好也会被她骂。”刘代娥回忆到。经过姐姐细心的教导和自己的勤学苦练,刘代娥跟姐姐以及妹妹刘代英三人成了家喻户晓的织锦能手。

  1986年,刘代娥与姐妹在苗儿滩办起了织锦厂,由于三姐妹技艺精湛,她们的产品常常供不应求。然而好景不长,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龙山县许多织锦厂都倒闭了,刘代娥的织锦厂也只能勉强维持着。她坦言,那段时间迷茫和焦虑充斥着整个生活,然而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的罗彬教授却改变了刘代娥的一生。罗彬因课题来苗儿滩考察,偶然得知了刘代娥的处境,便建议她在材料和图案上加以改进,刘代娥按照罗彬的建议,果然情况有所好转。

  为了守住土家文化,将土家织锦传承下去,自80年代起,刘代娥开始四处收集图纹。“那时交通不便,只能靠双脚。”起早贪黑,翻身越岭,至今为止,刘代娥已收集到传统图纹近200种。

  60岁在土家人眼里是非常重要的年龄点。如今62岁刘代娥为庆祝建州60年也准备了礼物,是一副长达60米的织锦,名为“甲子顺锦图”,此织锦中包括花草、老鼠迎亲、四十八勾、福禄寿喜等60种图纹,希望借此织锦表达土家人对湘西州的祝福。

  “我年纪大了,现在学土家织锦的年轻人也少了,土家织锦的传承确实是个难题。”刘代娥说着,眼中透露出些许担忧。在身体承受范围内再做些精品是刘代娥的下一步计划。她说,想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后人留下点什么,至少多年后他们能观看到土家织锦的辉煌。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