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黎银波的“川河禁毒”之一:“我就是要把‘鬼’变成人”

来源:红网 作者:张易 廖隆章 编辑:何冰 2017-06-24 22:43:5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禁毒工作面对的是身陷迷途、心灵扭曲的人群,如果没有艰苦卓绝、细致入微、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是难有成效的。

  长沙市雨花公安分局同升派出所所长黎银波主导的“川河社区禁毒实践”,就是一起十分难得的典型。他们以毒情严重的社区为战场,紧紧依靠基层党政组织,通过发动群众、扎实帮扶、严密管控、严厉打击等措施,全方位着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历经六七年的坚持,已至少使十多名“瘾君子”完全回归社会,使一个远近闻名的“麻古村”和多名身陷毒窟的“大脑壳”重回社会。

  湖南省政法系统一位曾经长期分管禁毒工作的老领导对此进行持续关注,并深有感触地说,“川河经验”不简单,可以复制,值得称颂。

  红网、湖南长安网联合推出《黎银波的“川河禁毒”》系列,今天推出第一篇——《“我就是要把‘鬼’变成人!”》

长沙市雨花区公安分局同升派出所所长黎银波。

带着尿检试纸和一次性塑料杯常年奔走在社区大街小巷的张文武。

瘾君子的忏悔书。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廖隆章  见习记者张易 民主与法制

  红白喜事酒席上宁可少几个菜,也要摆个“麻古瓶”,“溜冰”“摇头”成了小年轻的时尚……从2006到2010年间,长沙近郊的黎托乡川河村,从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变成了臭名远扬的“麻古村”。面对父老乡亲在毒品面前的无助和社区干部的困惑与焦虑,2011年底,时任雨花公安分局禁毒大队大队长的黎银波和他的同事在这里展开了一场艰难的社区禁毒实践,趟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

  “不管多晚多累,我们都会赶到!”

  “啪”!老张冲过去给了这男子一巴掌,将尿检试纸重重摔在男子脸上,怒斥道,“能伢子(方言),你又咯样乱搞,对得起你老娘,对得起我和黎队吗!”

  刚才还在祖父、母亲面前嚎叫的男子突然安静下来,瘫倒在墙角。

  “这个崽我真不要了,实在是冒办法!”六十多岁的老母亲跪在地上,布满皱纹与老茧的双手紧紧地攥着老张的裤脚,声泪俱下,与窗外春夜的暴雨、雷鸣交织。那边,八十高龄的祖父也泣不成声。

  看着墙上的挂钟,已过凌晨一点,老张在阳台上点燃了一支烟,拨通了黎队的电话:“能伢子又沾了,还差三天就100天了……”那声音里,透着深深的遗憾与疲惫。

  如果熬过100天,能伢子就算暂时跨过了一道大坎。三个多月时间,家人守护,老张隔三差五的尿检、叮嘱和开导,黎队的不时上门,难道这样白搭了?

  沉默在夜色中犹为沉重,这个饱受毒品侵害的家仿佛看不到一点希望。能伢子的父亲因为儿子吸毒,急怒伤心离世。他的葬礼,能伢子都不参加,毒品已让这个青年泯灭了人性。

  邻里亲友都摇头:这个“稀泥巴”没救了。

  他的孤母与老祖父更是心力憔悴。

  约40分钟后,黎队带着一名同事冒雨赶到,刚一进门,两位老人再次下跪……

  这是2014年春天雨夜发生在长沙市雨花区黎托乡(街道)川河村(社区)一户居民家庭中的一幕。

  “自己有意愿,家人也支持,这样的对象,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救他。碰到能伢子这样的情况,不管多晚、我们多累,我们都必须去。”黎队说,手机必须确保24小时畅通。

  黎队,时任长沙市雨花公安分局禁毒大队(以下简称“禁毒大队”)大队长黎银波。老张,叫张文武,是禁毒大队一名民警,长相有些显老,群众都叫他张嗲。2011年到2014年的三年多时间里,黎银波和老张都记不清多少次深更半夜踏入川河社区的这户人家。

  “在能伢子身上花的心血和精力,只有我和老张、还有他的家人知道。”黎银波很淡然,“一次复吸又得从头开始,满周、满月、满百天,掰着手指头过日子。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三次失败,终究有可能被救过来。有过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戒毒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吸了戒、戒了吸,对吸毒者是常态。长此以往,吸毒者放弃自己,家人失去信心。黎队和张嗲却希冀出现“奇迹”。

  “这个是可以救的!”

  这是能伢子2011年被列为社区戒毒帮教对象后,第三次复吸。

  能伢子的家境本不错。属于在黎托乡先富起来的那部分家庭之一。他父亲是位电工,是当地有名的能人。

  能伢子从武警某部转业回乡后和家人一道打拼,累积了数百万资产。“成了家,立了业。那生活真的令人羡慕。”记者眼前的能伢子,回忆起那不堪往事,充满内疚和悔恨。“那些年,断断续续一直在‘溜麻古’、吹冰毒,每天不做事,转眼之间,家里几百万全部化掉了。长沙周边的戒毒所我都呆过,短则三个月,长则一年。在里面(戒毒所)貌似好了。出来之后,因为没事做,跟毒友们一见面,心瘾很容易发作。”

  能伢子告诉记者,他生活的那个圈子,接触的很多是“大脑壳”(吸毒人员)。

  快速的城市化,黎托的村民们突然转变为“城里人”,原来的菜地变成了仓库和厂房,菜农们靠租金过上了相对轻松和富裕的生活,加上承揽工程等生意,不少村民家里都轻松拥有了数以百万计家财。加上当地青少年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在好奇心和虚荣心驱使下,把拥有毒品、吸食毒品当成一种“荣耀”。

  毒贩们在蛊惑时,欺骗他们说,海洛因才是毒品,而冰毒、麻古、K粉是娱乐性、消遣性药品,甚至还可减肥。吃这些“药”没有关系,不会成瘾。

  发展到后来,这些“瘾君子”也发现,正常人不愿和他们打交道,甚至惧怕他们。他们却不以为耻,反而把“大脑壳”身份当作一种不受法律约束、不受道德约束的资本,持械聚众、耍勇斗狠,从而谋取利益,一些单位和个人怕惹麻烦,便将项目或者工程承包给“大脑壳”们。以致在年轻人中形成一种错误观念,“吸毒才能承包到工程,才能赚到钱。”

  就这样,川河沦为了“麻古村”。

  在川河,像能伢子这样的“大脑壳”一度多达上百人。

  “当时,第一次见到能伢子时,他已是骨瘦如柴,面如菜色。真是‘人不人,鬼不鬼’。”张嗲说,新型毒品伤害人的脑部神经,吸食后连续几天让人精神亢奋,随后又是几天的极度低迷,人的健康和心理能不受伤害?

  当天晚上,黎银波将跪在地上的老人扶起,将能伢子带出家门。

  “他们不是坏人,他们是病人,凭借个人意志难以戒毒。他们也渴望被亲友认可,回归社会。三个月,本来有成果了,不能前功尽弃啊。”黎银波跟老张商量。“这个是可以救的,我们要帮他。如果再让他在家闲着,说不准哪天又重犯。”

  “我有台上下班的私家车,就要他帮我开车。”黎银波说,“让他跟我一起吃,一起锻炼,住得离我家也不远,我好管教。”

  老张介绍,如果能够挺过两年,就基本算戒毒成功了。至今,能伢子已安然度过四年时间,身体明显结实,满脸阳光灿烂。

  “张嗲,真的是你那记耳光打醒了我。”能伢子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面。“我对自己也很失望,很自责,也很无奈。现在我真的是从‘鬼’变成了人。”

  “如今,能伢子成了当地的一个励志典型。”黎银波和老张也倍感欣慰:这个家庭,算是彻底救过来了。

  川河试验:筑起一道防毒墙

  2010年前后,在能伢子生活的川河村,吸毒者面临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亲人反目、路人不齿的悲惨局面,父绑子戒毒、子绑父索要毒资的现象屡有发生。当地群众,基层政府深受其害,却苦无良策。

  因为父母亲居住在当地,黎银波从小在这里长大。家乡发生的一切深深地刺激着他的神经。如何还这片土地和人民一片清明?

  “公安机关破获的毒品案越来越多,缴获的毒品数量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新型毒品的出现,更容易让人成瘾,而且伤害更深。但是,仅靠公安机关打击毒品犯罪还远远不够,管控、帮助吸毒人员戒毒、拒毒才是关键。”在刑侦、禁毒战线上奋战近20年的黎银波,兼具坚定、勇猛、细腻的工作作风。他冥思苦想良久寻找对策。

  黎银波的设想得到了基层党委、政府和同事们的支持。

  2011年底,禁毒大队民警全面进驻川河社区,探索在当前戒毒体系下如何将社区戒毒落到实处。

  2011年底到2012年春,禁毒大队全体民警走遍了川河社区的家家户户,对当地的毒情有了一个全面了解,并初步形成对策。

  2012年5月16日,川河社区召开戒毒康复动员大会,正式吹响了向毒品宣战、打造无毒社区的号角。一夜之间,禁毒宣传标语贴满了社区各个角落,村民们被充分发动起来:村规民约明确约定,不允许聚众赌博,不允许吸毒;居民订立反毒联盟,迅速形成了禁毒工作家家有责任,个个敢举报的氛围,彻底刹住了持械行凶、要挟工程等歪风;社区所有项目,决不允许交给吸毒人员,对一些在康复期、自觉自愿配合社区戒毒的吸毒人员给予优先考虑。

  同时,成立川河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建立戒毒(康复)人员档案材料,确定对川河及周边两村共58名有吸毒史的吸毒人员进行结对帮扶,其中川河社区吸食合成毒品成瘾人员46名。

  老民警张文武正式入驻,协助社区对吸毒人员进行管理。

  “他们的情况都在这里。”老张抬起右手指着自己的脑袋。作为黎银波的下属和坚定的“战友”,老张近年一直负责全局办案单位的查毒验尿工作。

  “我们关注的对象,只要一呈阳性,立即采取措施。如果能够坚持到三个月,基本上吸毒者就能回归家庭。”老张对吸毒人员的表现摸得很清。

  老张身体不好,2012年刚满50岁,在打击任务压头的禁毒大队不算骨干力量。可老张有股子韧劲,他亦坚信:探索出一条社区禁毒的路子,帮助一个迷途的年轻人重回正道意义重大。

  他每天背着一个装有试纸和一次性溶液杯的挎包在社区穿梭。每个对象从三天一检,到七天一检,巩固后再到十五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检。

  看到希望的吸毒者家庭、亲人们都被动员了起来,实施贴身监护,关爱、引导、鼓励吸毒者树立信心、主动切断毒源。

  “如今自己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在路上碰到我小孩都不敢喊她……”在老张的“账本”里,有不少这样的“忏悔书”。这段话就出自一位因吸食毒品弄得妻离子散的男子,我们不难读出他念及八岁女儿时的懊悔。

  “这种事我见得太多了。”老张说,“我们是在积德”。每次见到这种因毒品而家破人亡的悲剧,都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他继续与毒品做斗争。

  “他,吸毒后产生幻觉从三楼跳下去了,还好没死,五年没吸了;他,拿刀威胁父亲要钱吸毒,现在也差不多四年没沾了;他,吸毒过量去世了……”

  “账本”的字里行间中记录着瘾君子们在毒海中挣扎的血泪史。

  “光戒还不行,打击毒贩也是重要工作。我们(警方)高调宣传,只要有谁胆敢进入川河(社区)贩毒,来一个打击一个。”黎银波说到做到。仅2012年,警方通过川河的线索就打击了2个贩毒团伙,抓获了15名吸贩毒人员。通过警方的严厉打击和对吸毒人员的有效管控,加上群众拒毒意识的增强,短短两三年时间,川河社区渐渐筑起了一道“无形防毒墙”。

  呵护他们一起“创业”

  短短数月,川河社区家庭、社区、警方三位一体的帮教格局基本形成。黎银波、老张和社区干部一起走遍了辖区吸毒者家庭,协助化解家庭矛盾、处置因吸毒陷入的各种纠纷。

  “立人先立志”,对于“瘾君子”来说尤其如此。黎银波他们特别注重鼓励吸毒者在戒毒康复道路上的每一点进步。社区则以小组为单位将吸毒者重新带入社会活动。最重要的一点,是帮助主动戒毒人员寻找工作机会。有事做,有收入,时间上充实了,心理上充实了,让他们重新找回做人的尊严。

  2012年,为了巩固阿其、阿诺、阿水、阿彪等人的戒毒成果,禁毒大队、街道、居委会及城管部门多方协调,为他们开办了一个洗车场。黎银波还号召周边的朋友和民警去照顾他们的生意。“我们几个人,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哪还有时间去想那(吸毒)事?”阿其说,“黎队和张嗲也时不时到洗车场来突击查岗,即使他出差了,也会给我们打电话。”

  “不能脱离我们的视线,必须随时找得到人,”老张说,“我随时去验尿,没有不配合的。”

  阿明戒毒后,黎银波帮助他开了一个粉馆。

  沾上毒瘾后,短短三四年光景,阿明挥霍掉了家里所有存款,甚至变卖了房产。妻子出走,亲友不理,他更加自暴自弃。

  2012年,阿明也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他渐渐从泥泞中走出。

  毒瘾戒掉后,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庭,阿明愧疚难当。

  “周边吃早餐的人应该不少,我想开个粉馆。”阿明的想法得到了黎银波的支持,黎队还帮助他办好了相关手续。面馆开业那天,黎银波带着一帮朋友来捧场。

  “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要起床做准备,一天到晚都不能离开店里,24小时有家人跟着,哪还有空档去瞎混?”黎银波说。

  后来,由于“武广”高铁建设,川河社区、洗车场及阿明的面馆都被拆迁,这些再“创业者”也纷纷另谋新路重新走上了正途。

  阿其买了台挖机,起早贪黑,生意不错;

  阿明在帮人打工;

  阿水重新做起了生意……

  黎银波和老张戒毒(康复)“帐本”中的46位“瘾君子”,已有 11名对象持续3—5年没有复吸,完全回归了家庭,回归了社会。

  有15人偶尔复吸,但间隔期长了;

  有4人被再次送到强戒所;

  有2人因吸毒致病死亡;

  余下的,因为家庭不予配合等原因仍在泥泞中挣扎……

  “这组数字,堪称‘奇迹’!”湖南省委政法委原副书记、省公安厅原分管禁毒工作的副厅长阳红光对黎银波的“川河实践”取得的效果连连点赞。

  如今,川河已不再令人恐惧。

  (文中吸毒戒毒人员均为化名)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