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草根剧团进城,凭啥火了?

来源:长沙晚报网 作者:胡兆红 编辑:马丽红 2017-07-22 09:14:37
时刻新闻
—分享—

  民间职业剧团长沙城里演出反响热烈

  草根剧团进城,凭啥火了?

传统花鼓戏吸引了不少年轻戏迷观看。均为长沙晚报实习生 钱茂峰 摄

  日前,由长沙市委宣传部、长沙市文广新局主办,长沙市群众艺术馆组织策划的大型传统花鼓戏公益演出周在长沙实验剧场拉开帷幕。一连六天,望城区靖港镇艺群花鼓戏剧团连演了6台花鼓大戏,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剧场内连过道上都坐满了人,同步网络直播,高峰时有20多万人在线观看。“有观众看了一场不过瘾,干脆住在剧场附近酒店等戏看;一些号称铁粉的观众,竟然是90后。”长沙市群艺馆馆长刘新权连声对记者说,没有料到来自民间的草根剧团在城市也能这么火,没有料到传统花鼓戏还有这么多的年轻粉丝。

  现象 花鼓戏收获中青年“铁粉”

  艺群花鼓戏剧团演的6台花鼓戏传统剧目,包括《皮秀英四告》《秦香莲》《三次八台》《瓦车篷》《青风亭赶子》《打龙袍》,“全部是老戏,大戏!”

  7月13日晚,记者看了《瓦车篷》,这是讲述一位贫困母亲失去两个儿子,又在十多年后因种种巧合与二子得以相认的故事。这部讲述人生乱离、亲情纠葛,赞扬人间真情、母爱之美的戏,除了收获满场观众不断的掌声,更让不少观众泪流满面。在男主角安禄金得知自己被遗弃的身世,陷于对养母与亲生母亲的巨大情感亏欠时,不少观众抽泣哽咽。这场戏演了将近三个小时,直到终场,仍是满席。

  很多观众是慕名而来的。剧中饰演两位母亲的是著名花鼓戏演员戴瑛、陈燕,在花鼓戏迷心中,是“女神”级的人物。她们不仅俘获了老年观众,也让记者见识到了中青年“铁粉”的痴迷。

  余拥军,人称“海哥”,在剧场里架好机位,用高清摄像机全程拍摄演出画面,记者初以为他是剧组工作人员,一打听才知是一个戏迷。自去年孩子上大学后,他就开始放飞自己,只要有时间,就去乡下看戏,目前已经看了40多场,最远时驱车140多公里,现场看还嫌不过瘾,拍视频,目前已拍摄的视频内存有500多G。

  苏毓靓,24岁,这个邵阳伢子。由于自小被长辈带着看戏,让他成为了戏迷。他说当年在永州读大学时,曾逃课跑到益阳去看花鼓戏展演。这次为了看戏,特意推了相关事务,住到长沙一呆就是6天。

  戴瑛对这种看戏热的场面已经习以为常了,“像这样的铁杆粉丝多。这还不是最火的,有时在乡下演出,只怕有上万人看。”

  艺群花鼓戏剧团团长卞飞介绍,现在剧团很忙,一年演出有三百多场,基本没歇气,在长沙实验剧场演完,就要赶着去郴州演出。

  解读传统戏曲骨子里贴近大众

  艺群花鼓戏剧团目前的光鲜,让演员们感叹,终于翻身了。

  成立于1982年的艺群,曾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光,没有戏演,演员收入低,连谋生都很困难。卞飞说,在那段日子里,他们到处找戏唱,价钱自然高不到哪里去,经常唱到下午两三点钟还没吃午饭,有时一唱两三天,倒在牛栏里睡觉。剧团人心涣散,看不到前途。

  “有人说,花鼓戏到你们这一代要玩完。当时我们全靠着对这一行的热爱,才坚持。”戴瑛说,“哪怕台下只有一位观众,我们也要尽心尽力演好每一场戏。”

  民众如今对花鼓戏的追捧,让戴瑛感喟。与花鼓戏就要玩完的哀叹相反,戴瑛享受着明星般的追捧,同时,不断有新一代的年轻人喜欢花鼓戏,也愿意从事这个行当。“尤其是在桃江那一带,学花鼓戏的年轻人特别多,包括我们剧团,就有好多个!”戴瑛说。

  人们对于花鼓戏态度的变化,有着丰富的解读空间。

  长沙市群艺馆副馆长李剑飞长期活跃在花鼓戏舞台上,在他看来,老百姓需要戏。产生于民间的传统戏曲,骨子里有着贴近大众的因子,与民众有着天然的亲近力。同时,民间职业剧团机制活,一切围绕着舞台转,围绕着观众转,把舞台搭到老百姓家门口,满足了观众需求。

  在刘新权看来,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传统戏曲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自己的道德教化意义,无形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价值观。这些永恒的人性价值,能超越时代,能唱到人心里去。同时,这也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与价值的自觉回归。

  这些,都可以从剧场里观众留下的泪水中找到蛛丝马迹。戏曲特有的表演程式、音乐唱腔,所营造出来的特殊艺术感染力,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替代的魅力。就像戏迷苏毓靓所说,“这些戏,虽然看了一遍又一遍,情节非常熟悉,但是还是非常想看!”“陪着剧中人一起哭一场,痛快!”

  期待民间剧团还需加强创新

  花鼓戏观众群的壮大,还需感谢现代传媒技术,微信、网络正在培养新一代戏迷们。

  喻何龙是湖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会工作人员,在他手机微信里,有多个花鼓戏微信群,它们同属于“湖南大戏苑”花鼓戏社群。“花鼓戏微信群,拉近了戏迷与演员的距离,戏迷可随时与喜欢的演员直接亲密交流互动,同时,这里也成为花鼓戏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拿起手机就可以在直播里看一场演出,让花鼓戏离生活越来越近。”

  当然,民间职业剧团并非就完全摆脱了困境。

  戴瑛就提到,目前的处境有喜有忧,“喜”的是花鼓戏这门艺术在新时代终于有了发扬光大的曙光;“忧”的是当前花鼓戏演员培养还不够完善,年轻演员对自身要求还不够高,德艺难以兼顾。自负盈亏的民间职业剧团,限于实力的弱小,以及生存的艰难,一般不会创排新戏,更不会花太大代价培养新人。

  艺群只演传统戏,不演现代戏;唱腔上主要是西湖调。“在农村演戏,观众点名只看老戏,只认西湖调!”戴瑛说。

  “这反映了民间剧团侧重传统,弱于创新。”刘新权说,“传统戏曲要好好传承,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深挖传统,二是贴近时代。”

  喻何龙提出,现今花鼓戏的市场需求已经有了较大提升,但仍需借助媒体等多方的宣传与帮助,扩大宣传效应,同时希望有关方面加大对民间职业剧团的扶持力度,使其有更广阔的舞台展示。

  刘新权表示,民间职业剧团根植乡土坚守传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生命力来自于老百姓对花鼓戏的喜爱。这次活动,通过搭建平台,让百姓点单,政府买单,剧团照单唱戏,观众过足戏瘾,实现了多赢。“没有观众,花鼓戏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当然这是对所有剧团、剧种的启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