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15批中国(湖南)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讲述援非故事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杨蔚然 编辑:李晓玲 2017-07-25 15:04:14
时刻新闻
—分享—

  “坚守,只为对得起胸前的国徽”

  第15批中国(湖南)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邓钊晋、王卫平讲述援非故事

援津医疗队员与卡里巴城中国员工合影留念。(照片由援津医疗队提供)

援津医疗队员与卡里巴城中国员工合影留念。(照片由援津医疗队提供)

  津巴布韦手术室称作剧院

  邓钊晋(衡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2017年7月23日 晴

  手术室,对于外科医生就是舞台,手术就是外科医生表演的精彩内容。

  津巴布韦Parirenyatwa(帕瑞润雅塔瓦)医院的手术室,就像这个国家,虽然设施陈旧,但面积足够大,有麻醉准备间,还有手术器械准备间。津巴布韦的手术室,被称作“Theatre(剧院)”。

  据说,上世纪60年代建成后,这里几乎就没有怎么修缮过。唯一不变的,是医护人员的热情。

  有手术舞台,自然就有“观众”。每天手术室都有8至10名医学生。手术前,带教老师会在手术室的一隅,跟学生们讲解手术,期间有问有答形式多样。手术进行中,学生们则在一旁观看。想想在国内读书时,教授们对我们严厉的表情,这里的学生真是幸运。

  手术室的配角是护士,在津巴布韦他们从来不叫“Nurse(护士)”,而是叫“Sister(姐妹)”。看似简单的称呼,感情色彩却大不相同,一下子融洽了医护间的距离,并且如此和谐、美妙。

  让我惊诧的是,每台手术前的一项规定动作:Check list(检查清单)。

  首先是手术医生,主要是低年资医生或实习学生背诵手术过程;接着是洗手护士陈述手术器械情况;最后,麻醉医生陈述麻醉过程。若有错误,上级医生会提出疑问,并要求迅速解答。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学到了实用知识,主刀医生再一次重温手术过程,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这一点,在国内大多数医院,很少看到。

  “Hello(你好)!”我刚走出手术室,迎面遇见当地美丽的小护士抱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从另一间手术室走了出来,孩子眼睛被包裹着纱布。孩子偎依在护士怀里,嘴角挂着甜甜的微笑,口水流在护士的衣襟。

  孩子父母等候在手术室门口,脸上绽放着感激的笑容。他们说的是修纳语,轻声地交谈着,我听不懂,但这个场景,让我感动良久……

  面对和谐,我们需要学习。

  为梦想,为对得起白大褂胸前的国徽

  王卫平(株洲市中心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2017年7月24日 晴

  应中江国际及中水十一局、十六局的邀请,我带领全体队员来到维多利亚瀑布城和卡里巴城,为全体中国员工进行体检。意外的是,我们发现在这两百来号人中,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占了绝大多数。

  中水十一局的老杨,50多岁,是个普普通通的工人。他一直有高血压,却吃着最便宜的降压药。

  “不远万里来津巴布韦工作,为了什么?”

  “不为啥,娃儿上大学花费大,这里下水清渣的工作很脏,又危险,目前没有年轻人愿意干,因为待遇还好,我就来了。”老杨的回答相当朴实。

  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背井离乡,宁愿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为了老婆孩子,为了给亲人更好的生活,把绝大部分工资留在国内。

  他们有技术,有能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非洲创造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也许身体不再强壮,但为了梦想,他们坚持再坚持。

  我们这支医疗队不也是一群中年人吗?漂洋过海,我们为什么而来呢?

  忘不了,6月30日大家出征前的一致感言:为梦想,为大国担当的一份责任,为对得起白大褂胸前的国徽。

  致敬!漂洋过海的中年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