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向着幸福前进 株洲县决战脱贫攻坚纪实

来源:红网 作者:王婷 熊军 刘爱平 编辑:康晓乔 实习生 李毅丰 2017-07-26 17:57:52
时刻新闻
—分享—

湘春农业吸纳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

  红网株洲站7月25日讯(通讯员 王婷 熊军 刘爱平)时间仿若河流,一刻不停,奔涌向前。

  站在2017年下半年刚刚开始的节点上,回望株洲县脱贫攻坚工作,一串串饱含温度的数据,值得点赞。

  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2808人,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1986人,2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3.38%下降至1.78%。

  短短数据背后,是“决不让困难群众掉队”的坚定信念,是无数人心怀使命、日以继夜的辛勤付出。

  培育项目、整合资源,产业发展百花齐放;“三个全覆盖”、“四道防火墙”,健康扶贫织密“保护网”;“一人一案”、“一对一”帮扶,教育扶贫阻隔贫困代际传递;“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提供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帮贫困户掌握技术、固定增收……“精准”“合力”“创新”,紧扣关键词,株洲县的脱贫攻坚之路每一步都走得清醒、踏实。

  展望未来,攻坚难度愈大。2017年,株洲县要实现1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减贫1783人的目标,面对难啃的“硬骨头”,唯有下足“绣花功”、打好“组合拳”,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进一步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锵锵誓言,默默践行;一路披荆斩棘,只为向着幸福前进!

株洲县决胜脱贫攻坚大会现场。

  健康先行,力阻“病根”断“穷根”

  6月15日,株洲县与两家商业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该县财政投入200万元,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统一购买“扶贫特惠保”,保费由60元/人提高至200元/人。这样一来,贫困户在县内住院就医自付费用可由保险公司报销80%,自付费用仅5%左右;县外就医二次补偿后自付费用可由保险公司报销80%,自付费用在10%-15%,有效减轻了贫困户的负担。

  因病致贫一直是困扰困难群众的一大难题,若没有健康打基础,即使帮贫困户实现了增收,他们也可能在因病失能、创收困难和医疗支出负担的叠加下迅速返贫。株洲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46户、10111人,其中患病对象4140人,占40.9%。

  “要助这些人脱贫,必须瞄准靶子、精准'滴灌',织好生命健康的'保护网'。”县委书记罗绍昀认为,健康扶贫要实现4个目标,即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

  通过入户调查、免费体检,该县摸排出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患病情况,并通过现场评估,按照不可逆转病人、可一次性救治病人、慢性病需要持续救治病人3大类别进行分类,制定个性化救助方案。

  在株洲县,贫困户走进医院的那一刻起,各项就医流程就有人“包办”了,县内所有医疗机构均设立绿色服务窗口,贫困人口仅需提供健康扶贫联系卡、户口本、身份证、新农合医疗证即可享受优就先诊、优先转诊。出院后,也可通过绿色窗口实现即时结算。

  为让困难群众看得起病,该县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录入新农合保障系统,纳入新农合补偿范畴,做到应保尽保。同时调整补偿比例,贫困户在市县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报销比例再提高10%,进一步减轻贫困户负担。

  推行“三个零”政策,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县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享受“入院零预付、报销零起付、出院零支付”,即在县内医疗机构住院时,经新农合和“扶贫特惠保”报销后,剩余医疗费用自付部分由医疗机构全额兜底减免。

  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是顺利实现健康扶贫的重要保障。今年6月,该县在龙船、朱亭两个镇率先试点建设医疗服务共同体,着力构建“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医共体”内,县级医院派驻医师下基层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撑,实行坐诊制,参与日常诊疗工作;允许通过专科共建、技术帮扶、临床带教、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方式全方位合作,最大程度整合资源,共同发力。

  如果说二、三级医院是守护健康的“堡垒”,那家庭医生就是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

  该县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由县镇两级医疗专业人员组成签约服务团队,为签约的贫困对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转诊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等。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家里打个电话,就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教授自我保健、自我预防的方法,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得了大病,也有家庭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帮助联系大医院转诊。签约医生还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提供本医疗机构用药目录外的药品代购服务,执行零差率售。

  牵住“牛鼻子”,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该县贫困群众从获得健康中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医护人员走进乡村义诊。

  产业强基,扶贫由“输血式”变“造血式”

  产业是脱贫之基、强县之本、致富之源,给钱给物只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

  “产业扶贫,必须注重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构建贫困户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确保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长久稳定脱贫。” 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克胤强调。

  发挥产业的扶贫作用,顶层设计尤为重要,摸准群众意愿,避免盲目跟风的低质化、同质化倾向,这样脱贫才更具有可持续性。

  该县成立产业扶贫办公室,组建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团队,将产业扶贫分为生态旅游、苗木种植、特色种植养殖、油茶产业、农产品加工5大类,并根据各乡镇自身特色,扶持湘春蕨菜加工产业园、名扬牧业等龙头企业,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同时,挖掘、培育前景好的项目。

  株洲县龙门镇李家村境内小溪纵横、山塘密布,地下水资源丰富。该村引资设立康态农副产品生产有限公司,组织村民种植蔬菜,建起现代化坛子菜加工车间,注册了“私家园”商标,该村70多人在蔬菜加工厂上班,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里制作的坛子菜销往各地。去年,该村获评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拿下“一村一品”最高荣誉,实现贫困村的“逆袭”。

  淦田镇南塘村地理位置偏远,但生态环境佳,利用这一优势,驻村帮扶队定下了发展生态产业的路子。今年,在帮扶队的牵线搭桥下,村里引进华利公司发展生态种养殖产业,该公司流转了南塘村山林和耕地1300亩,为村民带来7万元的山林出租收益,贫困户4户12人直接受惠。现在,华利公司积极种植巨菌草100亩,计划与村级产业公司合作饲养无公害黄牛。该村还与湖南湘冠公司合作,集合剩余耕地,种植特种香米和特种红薯,贫困户可以通过提供土地、参与务工获得经济收入,产业公司通过入股,增加集体收入,并保障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有分红。

  位于朱亭镇的株洲县银丹农产品有限公司日加工鲜蛋量达20吨,产品销往省内外。最近,该公司与该县政花村、长冲村的贫困户签订养殖保底回收合同,每户免费发放蛋鸭500羽,以点对点模式指导贫困户放养,公司零利润提供饲料、兽药、疫苗和技术支持。

  公司董事长肖运忠介绍,公司计划在株洲县本地发展500至800户农户加盟养殖。目前,该公司正在筹建一条占地3000平方米的鸭肉制品加工生产线,回收淘汰蛋鸭,解决养殖户后顾之忧,还可为贫困户提供50个就业岗位。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政府的引导与鼓励下,株洲县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自身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相结合,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摘“贫帽”,成为该县“精准扶贫”路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不仅止于此,该县还想着法子让贫困村晒着“太阳”把钱赚。

  4月26日,淦田镇毛坪村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这个投资50万元的60千瓦光伏电站年发电量7至8万度,可为村集体创收6万元,弥补了村集体经济空白的尴尬。

  现在,该县12个贫困村均通过建设光伏电站或异地认购的方式,实现增收。

  多措并举,该县扶贫开发实现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

龙门镇李家村建起光伏发电站。

  教育为重,阻隔贫困代际传递

  近日,龙门镇李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周友元的孙女贺湘燕以3A2B的优秀成绩完成了中考,考虑到其家庭实际情况及贺湘燕的意愿,市人大和该县教育局促成贺湘燕就读长沙师范学院,免费定向培养幼师。此举将乡村教师免费定向培养与贫困家庭脱贫相结合,既给贫困学生免费读书机会,又保障就业,真正实现了“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知识改变命运,贫困的人生需要教育的介入,避免贫困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就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灌注发展、创新、奋斗的观念,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继而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在这一点上,株洲县不遗余力。

  该县制定《教育精准扶贫规划(2015-2017)》,建立贫困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缺口台账、贫困生资料和贫困家庭劳动力数据库,全县范围内,每一个贫困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生都有信息资料,实现教育扶贫信息动态化管理。

  经统计,该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1555人,县内入园入学884人,县外入园入学465人,未入园110人,因病失学29人,两后生67人。目前,全县892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部获得春季学期资助,共发放助学金70.55万元。

  教育扶贫离不开政策支持,该县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雨露计划”等政策,高中教育阶段免学费,省示范性高中每人每期1000元,其他高中(含民办)每人每期800元,同时落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含民办)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免除学费。

  县职教中心设立学生就业处,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给予就业指导,对需要进行职业岗前培训的大学生提供短期培训,保障家庭贫困大学生及时充分就业。

  教育保障“网”织得广且细,既要有“面”上统筹的政策,也要有精确到“点”的具体行动。

  该县在中小学校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各单位成立领导机构,层层参与,根据每一位建档立卡学生(幼儿)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实施“一人一案”、“一事多式”,通过学习辅导、上门谈心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师爱,奋发向上。

  “一对一”帮扶活动完成情况纳入对各学校(幼儿园)的年终目标考核,在“一对一”帮扶活动中不负责、不落实、弄虚作假的相关责任人员将被追责。

  我们可以看到,贫困家庭子女在教育的“托举”下,有了更多创造未来、改变命运的可能。

“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

  就业有门,为贫困户稳定增收铺路

  5月18日,株洲县举行生态护林员培训大会,对130名被聘请为生态护林员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进行岗前培训,现场签订聘用管护合同。今后,他们每人每年可获得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固定收入,这不仅让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还帮助贫困户就地脱贫。

  在精准识贫中,株洲县发现有些贫困户家庭成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但具备一定劳动能力,且脱贫意愿强烈,如何帮助他们脱贫增收?开发公益性岗位成为必然之选。

  该县林业局利用中央下拨的公益林管护资金,选聘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生态护林工作。按照贫困对象申报,村、镇审核,县林业局审查,签订聘用合同等程序,该县在129个村1个社区选聘了13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护林员。生态护林员实行聘任制、动态管理,年底考核,合格者可获200元至500元不等的奖励,不合格者或实现脱贫的,将按规定退出。

  淦田镇八斗村的贫困户刘树林成了村级保洁员,每月有800元工资。选聘贫困对象做村级保洁员也是该县开发公益性岗位助推扶贫的重要举措。目前,该县共有129个贫困对象担任村级保洁员,实现了稳定增收。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通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转变思想观念,脱贫致富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县委副书记朱江说。

  家住南洲镇许家湾村的陈南华如今月薪超过7000元,比起过去当保姆,工资翻了几番。这得益于她参加县里举办的免费育婴师培训。

  围绕“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目标,该县以技能提升、特色培训为着力点,由县总工会牵头,乡镇、部门共同参与,实施“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工程,对下岗职工、贫困户等群体进行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

  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导向,该县整合资源,重点开设了育婴师、车工、钳工、电子商务等培训课。目前,已培训育婴师300人,车工钳工200余人。

  今年,结合打造“一镇一品”工程,该县在8个乡镇分别选定了一个合作社或农业公司作为“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实训基地。今后,当地想通过养殖来创业的群众尤其是贫困对象可就近接受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育婴师职业技能培训现场。

  社会参与,构建“三位一体”扶贫格局

  6月9日,株洲县2000多名徒步爱好者参加该县举办的“扶贫助学•·大爱渌口”全民毅行活动。当天,活动共募集爱心款10万余元,用于帮助贫困学生。

  “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只是政府的事、干部的事,必须动员和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副县长于大平表示。

  除了行政力量,该县还注重依靠市场力量、调动社会资源来推动扶贫工作。

  株洲县博爱义工联、淦田爱心公益群、龙潭镇爱心公益协会等组织志愿者,走访慰问贫困户,送上生活物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株洲银丹农产品有限公司提供价值10万元的蛋制品,开展义卖活动,用于帮助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该县几家本土企业抱团联手组建株洲宏畅生态农业公司,开发土地托管这一特色服务,既解决土地荒废的问题,又让贫困户直接增收,公司还创办工厂,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吸纳龙潭镇西冲村和邻村数百个农民就业……

  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的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株洲县“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逐渐形成,三绳成一股,形成强大合力,未来终将夺取扶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