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陈铁牛 何顺
7月25日,祁阳县七里桥镇虾螃湾村湘君白茶种植合作社育苗基地,人们顶着烈日为白茶苗浇水。合作社负责人邓艳君告诉记者:“7月的大水,冲走了400多亩、已经培育半年多的白茶苗,这些是刚刚扦插的茶苗。”
邓艳君今年55岁,祁阳县七里桥镇宝旺村人。她与丈夫文玉清结婚时,只有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泥砖房。1990年,邓艳君、文玉清到杭州打工,从卖花生米做起,渐渐有了积蓄。
2008年,邓艳君、文玉清辗转来到浙江省安吉县做电瓶车生意,发现当地农民差不多家家户户住别墅,几乎没有城乡差异。原来,安吉县盛产白茶,每亩纯收入上万元。邓艳君动了心思:家乡山地多,土质也适合发展白茶产业。
2011年初,邓艳君向房东说出想回乡种白茶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来到虾螃湾村建白茶基地。然而,因为土地流转等多种原因,两人投进去的15万元“泡了汤”, 邓艳君却主动一个人承担了全部损失。
邓艳君回到安吉县,心却留在老家:“就这么放弃,我不甘心。”丈夫、儿子都反对,邓艳君却很固执:“我就拿身上还剩下的3万元回去干,不信干不出名堂!”
2012年初,邓艳君回到虾螃湾村。她吸取前次的教训,起早贪黑挨家挨户流转山地,种下第一批200亩白茶。邓艳君说,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缺口。但邓艳君主动承担外地合伙人损失的故事,在当地不胫而走,不少村民跟着她做,还主动借钱给她周转。邓艳君做事有自己的原则,宁愿自己四处借钱,到银行抵押贷款,也从不拖欠大家的工资。这样,尽管困难重重,但邓艳君的白茶种植面积年年扩大,发展到1680亩。
创业之初,砂石路只通到地处半山腰的虾螃湾村。为节省开支,邓艳君扛着农资,一包包往山上运。“我经常夜里一个人住在茶山上的小屋里。多次想过放弃,但我很快又清醒过来,后退将前功尽弃。这么多年,经历过的挫折还少吗?”邓艳君回忆。
2015年清明节将至,邓艳君看到茶园里白色的芽尖朵朵,高兴劲还没过,就因为气温上升过快,白茶芽尖迅速变老。邓艳君连忙带着大家抢摘芽尖,连夜炒茶,加工出150公斤白茶,实现销售收入30余万元。2016年,进入采摘期的500亩白茶,产出白茶2000公斤,收入300多万元。
今年,受天气影响,目前仅产出白茶650公斤,收入150万元。但她很有信心,说:“基地已经投入600多万元。我相信明年要是年景好,还清债务不成问题。”让邓艳君高兴的是,家里人转而支持她,丈夫也回到家乡,一心一意在茶园干活。
这几年,在邓艳君的带动下,七里桥镇白茶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亩,成立了湘君白茶种植合作社。合作社常年用工200多人,临时用工400多人。茶园附近的栗曾村,平均海拔428米,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18人。现在,每户贫困户在合作社的劳务收入达2万元以上,加上土地租金收入,均实现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