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媒体代表团赴西藏山南采访援藏工作

来源:红网 作者:肖娟 编辑:李晓玲 2017-08-07 16:19:3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娟 西藏 报道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和对口援藏22周年之际,为了进一步宣传湖南省援藏工作取得的成就,应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函请,同时也为“2017中国·西藏雅砻文化节”做好前期预热工作,湖南省委宣传部、省记协组织、省内主流媒体记者赴西藏山南展开以“展示山南在湖南人民的的无私援助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热情讴歌援藏干部无私无畏的光辉形象,促进两地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为谱写中国梦的西藏篇章,再作新贡献”为主题的集中采访。

湖南省记协秘书长简人卫(中)带领媒体团在西藏电视台交流学习。

媒体团听讲解员介绍情况。

媒体团在隆子县采访。

  采访团一行11人,由湖南省记协秘书长简人卫带队,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红网、潇湘晨报五家省内主流媒体记者组成,于7月17-23日,开展了为期7天的集中采访。本次集中采访,得到了山南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等市直单位和湖南对口援助4县的大力支持,先后对隆子县(常德对口援助)、桑日县(岳阳对口援助)、扎囊县(株洲对口援助)、贡嘎县(长沙对口援助)以及山南市藏医院(湖南省对口援助医院)、山南市三高(湖南对口援助学校)等县域和经济发展、民生项目进行了集中采访,并与湖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进行了座谈交流。先后参观了西藏日报社、西藏电视台并与其代表座谈交流,增进了两地媒体的交流和感情。据不完全统计,本次集中采访活动,全体队员深入海拔近4千米,行程1000多公里,克服高寒缺氧、身体不适等困难,先后实地采访山南市4个县12个项目,共与50多名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集中召开座谈会5次。

  通过扎实的采访、深入的交流,客观全面地展现了我省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各项工作成就,为山南市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民生改善、生态良好、党建加强、边疆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热情讴歌了我省援藏干部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视山南为故乡,夙夜在公、顽强拼搏,涌现出来的许多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

湖南媒体代表团与援藏工作队座谈。

  总观本次集中采访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有准备。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对于本次集中采访活动,省委宣传部和省记协高度重视,抓筹备,从时间安排、方案拟定、行程安排、人员组成、工作衔接等方面早谋划、早安排,打有准备之战,确保工作效果。定主题,由省记协秘书处牵头积极与湖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对接,将“展示山南在湖南人民的的无私援助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热情讴歌援藏干部无私无畏的光辉形象,促进两地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为谱写中国梦的西藏篇章再作新贡献”确定为采访主题,并拟定采访工作方案。重策划,在确定参加集中采访省内主流媒体组成记者之后,专门组织召开会议,以媒体为单位策划采访报道侧重点和内容,力争全方位展示湖南援藏工作情况及成效。

  接地气。为全面真实反映湖南援藏对口县桑日县异地扶贫搬迁、扎囊县江平生物、辉言气体等招商引资情况和成效,本次集中采访注重面对面交流,如在采访桑日县项目时,通过对山南市当地藏族同胞的采访,由他们口述援藏工作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省援藏工作的成效。

  视角广。为充分发挥本次集中采访活动的宣传推介作用,湖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和山南市委宣传部对本次集中采访活动给予了精心安排和大力支持。通过点(如藏族同胞个体、项目个体)、线(如市县招商引资、医疗教育工作)、面(如山南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湖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全面介绍)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客观展示了湖南援藏工作的情况和山南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亮点多。在本次集中采访活动中,湖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在中央援藏工作总方针的指引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援藏工作要求,集思广益,在援建项目、援建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并取得明显成效。如隆子县大棚蔬菜项目、组团式援建的山南市藏医院、山南市三高,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克服各种困难与问题,形象与成效突飞猛进,得到了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区直相关部门,山南市委、市政府和广大藏族群众的充分肯定,成为援建工作典范,也树立了不少援藏干部典型。

  重交流。通过与西藏记协、西藏日报传媒集团、西藏电视台和山南市委宣传部的考察交流座谈,两地的记协和新闻媒体建立了沟通联系机制,为今后的工作发展架起了桥梁和纽带。

  守纪律。作为赴外省区的集中采访活动,坚持在成行前、工作中和返程后强调尊重当地风俗和相关工作纪律,一律拒收土特产和纪念品,用餐、住宿、用车等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执行,用全体队员的实际行动维护和树立湖南和湖南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NextPage]

  湖南记者赴西藏采访感悟和体会

  湖南卫视记者王子立 龚文彬:宋代诗人王安石曾说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到过西藏才知,王安石说的并非虚言。处处皆奇观,步步是风景,西藏不愧被大家誉为离天最近的地方。这句诗还有下一句,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西藏不过300余万人口,可谓人之所罕至,但在世界屋脊之上,却有一群有志的湖湘儿女,他们不仅来到了西藏,并在离家乡几千里之外的高原,为藏族人民带来了希望。

湖南媒体团在藏族同胞家采访。

  我们是在行程的第二天就到了隆子县,一路上,风景如画,采访团的几位摄像大师按捺不住,下车“创作”,我也跟着下去,走上两步,周边的风景就不再吸引我,取而代之的是一阵高反,步子开始变沉,呼吸也有点跟不上,我连忙回到了车上。一问才知,这已经到了海拔接近5000米的地方。一般来说,海拔超过4500米就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了。在隆子县,因为高海拔,树木植被喘口气都费劲,何况是人。有人开玩笑地说,援藏干部就是在西藏睡觉也是在作贡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句玩笑话也并不是玩笑。常德人覃歇民可不喜欢这种“作贡献”的方式,他已经在这里干了5个年头,是湖南援藏队里四个“七”转“八”的援藏干部之一,做事风风火火,犹如在高寒地区的一团火。下了车,他带着我们看学校,看蔬菜大棚,看引水到户工程,其实也是让我们看他坚守在这里5年的精神原乡。感触最深的是在蔬菜大棚里,那里是内地都很少见的智能大棚,是来自常德的短期援藏技术人员一手搞起来的。在大棚里,覃歇民说,我们援藏到底是援什么?钱?房子?路?其实最应该援助的是观念。别看一个小小的蔬菜基地,在内地大家习以为常的蔬菜在藏区可是奢侈品,因为气候加上风俗原因,藏族同胞的餐桌上很少有蔬菜,这不仅导致了大家生活品质不高,也影响着他们的营养结构。大棚蔬菜,解决的也不仅仅是饭桌上的问题,而是让藏族同胞真正有条件尝试现代的生活方式,包括引水到户,让他们随时可以洗澡这样的细节。我们常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要让大家共享,共享其实并不是把钱物分发到处即可,而是要让藏族同胞从原始的农牧生活中走出来,有机会能够选择和内地的居民过一样的生活。如果多一些覃歇民这样的有志者,我认为人之所罕至的险远,不仅将拥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更是一方宜居的乐土。可喜的是,在湖南援藏队里,覃歇民这样的有志者还有很多很多。我相信,当下次藏族同胞对着“主席家乡人”争着树大拇指的时候,一定有这帮湖湘子弟的功劳。

  红网记者肖娟:7月17日我跟随省记协的领导和省内媒体同行们,一起进藏,开始为期一周的援藏干部采访。踏上高原,有些激动和兴奋,但很快伴随而来的是轻微的高原反应。失眠、呼吸短促,走路,说话都必须放慢再放慢……

  第一天的采访,我们去到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和援藏的老师们第一次面对面。校长说,高一有位从长沙来的英语老师为了提高班级英语学习成绩,帮同学们课外辅导,有时甚至睡在教室里。见到这位老师时,我着实吓了一跳,黝黑的皮肤,瘦高的身材,眉宇间都是浓浓的“藏味”。只是一开口,熟悉的乡音,才能确认,他确实是地道的湖南人!吴老师说,藏族学生特别单纯,特别尊重老师,也特别懂得感恩。虽然他远离家人、朋友,“每晚的娱乐活动就是围着学校操场一圈圈散步。”

  和吴老师一样,长沙市一中对口支援的山南第三高级中学,还有很多这样的老师,孤独、失眠、不适应、工作的压力……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再接触到援藏的行政干部、援藏医生、护士……听他们诉说援藏的故事和心理历程中,我慢慢有了很多感悟。当听到一位在湖南省内有着专科权威的教授诉说,在援藏过程中,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他笑笑说,这里没有医疗纠纷,每个病人都绝对地相信医生。“看到病人这么信任我,我当然要全力以赴”。这一刻,我能看到他眼里的感动,每个援藏干部,每个离开家乡,放下家庭,常年忍受高海拔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勤勤恳恳在高原上奋斗、工作的人,他们的故事,只有你走近了才能看到、感受到。想起一名援藏干部在闲谈中聊起,有时宿舍门不敢关,“睡一觉起来怕有事,门不关,别人还能进来”。

  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在回程的路上,我想,不管你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向哪里,此时此刻,你在做有意义的事,并朝着自己想去的方向,足矣。

  湖南日报记者李国斌:7月中下旬,我随省记协代表团前往山南,聆听湖南援藏干部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生活。几天时间里,大家兵分两路,马不停蹄,来到扎囊县、贡嘎县和市三高、藏医院采访交流。我所在的小分队,采访了扎囊和贡嘎及藏医院4个项目,共和近20位援藏干部和当地群众面对面交流,召开座谈会4次。

  采访中,了解了援藏干部的艰苦及他们为山南发展作出的巨大努力。他们说:“来之前只知道援藏艰苦,不知道这么艰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高的援藏老师,一年来体重平均下降了10多斤。还有的援藏干部,晚上由于缺氧睡不着,从床上到沙发到地板,尝试各种各样的方式,就是希望能睡一觉。每一位援藏干部,都有说不尽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报道,向更多的人传播他们的故事,弘扬援藏精神。

  湖南经视记者闫丽颖、刘潜心:夜不能寐,头痛胸闷,甚至连跑步、大声说笑都得控制,这时,或许你我的脑海里会冒出个词叫“病入膏肓”。

  可是,从1995年开始,长达22年,先后有376位湖南人接连用3年时间,作别家人,对抗高反,代表湖南援藏,何其伟大。

  我们很庆幸,进藏后的第二天,高反纠缠上了我们,可是,面对新闻采访,我们甩开了一切设防,烈阳当空,奔忙采访。

  当天,我们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彻夜难眠,呕吐了3次,却越想越兴奋:世界纷繁复杂,能证明真诚和热爱的最好维度,是一个人能不能为了想做的事,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潇湘晨报记者吴雯芳:隆子县,平均海拔近4000米。前往这个县城,还要翻过两座5000多米的高山。抵达时,已经呼吸艰难,说话轻着说,走路慢着走,我以为所有援藏干部也都是这么过来的。

  结果碰到常德援藏队的覃歇民时,被他的大嗓门“震”到了。不仅说话中气十足,走起路来也是大步流星。通过采访接触,才发现这个人做事的风格和他的个性也很像:大刀阔斧,坚决果断。

  一年时间,就改造完成10所学校,校园环境让我们从内地过去的记者都称赞不已;高原上难种蔬菜,他就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科技搞大棚蔬菜,价格还比市场上便宜;投资100多万,让最后一个没有自来水的行政村通上了自来水,镇上卫生院的副院长看见他就拉着他的手说扎西德勒……

  短短一天时间,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并不是援藏队工作的全部。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能做到这样的成绩,或许确实需要一个“大大咧咧”的领队才能搞得定吧。

  “艰苦都没关系,主要是太孤单。”在山南这些天,我听到许多援藏干部都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过,常德援藏队还是别有“情趣”的。他们有个小院,围着几排低矮的平房,还有个玻璃罩子罩起来的菜园子。院子里,各色的格桑花也格外引人注目,也有人说这是波斯菊,花语是“幸福时光”。在山南,能扎扎实实渡过这段时光,给当地留下带不走的财富,也是幸福的吧。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