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平凡与善良铸就“中国好人” 宁乡沩山灾后重建再现英雄模式

来源:红网 作者:王诗颖 杨艳 陈杰 编辑:刘威成 2017-08-10 01:04:25
时刻新闻
—分享—

8月8日下午,记者走进沩山乡政府灾后重建办时发现,墙上挂着一张“奋战150天,住进新家园”的房屋恢复重建作战图,所有部门联动,争取让大家在12月底前得到安置。

按照沩山乡灾后重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包括王建在内的10户房屋全倒村民获得千手爱心大屋的指标。

8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祖塔村临时办公地点时,21岁的村干部王喜欢正在粘贴物资发放表。

83岁的五保户李普先家里房子倒了,沩山乡沩山社区的干部们组织人员帮他重建新屋,因为新修的房子离公路有200多米的距离,乡亲们只能抬着700多斤重的预制板走过去。

7月1日的救援中,村民严存良失去了左腿,在宁乡县人民医院住院的一个月里,心理医生轮流帮其做心理疏导,鼓励他振作起来,正是有了心理医生的开导,严存良变得愈加坚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诗颖 杨艳 摄影 陈杰 宁乡报道

  “泥石流来的时候害怕吗?”

  “怕,肯定怕,但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重建我们的家园。”

  8月8日,盛夏,时刻新闻记者再次走进湖南宁乡沩山乡祖塔村,一切熟悉如常,一切又都在改变。村民王建搬进安置房,满怀感恩与坚强,“新的生活正在开始,毁掉的一定会重建起来。”

  就在此前的7月1日,特大暴雨袭临祖塔村,村民们在席卷而来的泥石流中上演了一场感天动地的自救与互救。灾难发生后,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连日蹲守祖塔村,还原了救援始末,感人肺腑。7月28日,祖塔村泥石流“救人群体”登上中央文明办的“中国好人榜”,无数市民称赞其“舍生忘死、见义勇为,与邻为善、守望互助,绽放出大爱无疆的道德光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群体。”

  平凡、淳朴、善良铸就了一群“中国好人”,也生动诠释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真谛。灾难过后,宁乡沩山乡正式开启“灾后重建”模式,政府、社会的力量助力着灾区群众的生活重建和心理重建,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基层干群,在灾后重建中再现着互助互爱,满是温暖。

  生活重建:因灾致贫村民住进“爱心大屋”

  8日中午,千手爱心大屋里,飘出一阵阵饭菜香,记者在2楼见到了王建。

  王建是7月22日入住爱心大屋的,7月1日,他母亲被泥石流埋下,费劲心血修建的房子成为废墟。按照沩山乡灾后重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包括王建在内的10户房屋全倒村民获得“千手大屋”的指标。“千手大屋”是宁乡县委县政府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而建设的住宅项目。

  自家遭难,村民出手相救,王建深存感激。“这段时间里,村民们给我更多的是鼓励,这让我终身难忘。”对于现在的生活,他坦言“很满足,很感恩”。安顿好家人的生活,他会经常去损毁的老家看一看,房子没了有不舍,但他更多的是感激,不少爱心企业经常会挨家挨户赠送物资,“有时候一句问候,我会觉得很温暖。”

  王家湾组村民王业敏在7月24日住进了千手大屋,此前他一直在外打工,接到电话回来后家已经没了。随后,政府开通“绿色通道”,王业敏一家住进千手大屋,就将身体不太好的母亲接过来居住。没有发生泥石流前,家里正准备建新房,连材料都已经买了不少,“但现在都不需要了,因为爱心大屋就是我们后半生的家。”

  除了集镇集居安置,沩山乡还提供了两种安置方式,一种是政府补贴8万元,自选宅基地;另外一种是政府补贴8万元,在“同心大屋”宅基地建房。

  “目前沩山乡集中安置点规划用地28.6亩,可安置51户受灾群众,项目立项、土地预审、规划选址及用地、林地报批、环保备案等报建报批手续已经完成,目前已开始建设。” 在沩山乡政府灾后重建办,墙上挂着一张“奋战150天,住进新家园”的房屋恢复重建作战图,上面详细纪录着全乡“7.1”洪灾全倒户、重度损毁户的情况,祖塔村的受灾村民最多也最严重。灾后重建办主任何德明介绍,为了让受灾群众有房住,所有的部门都在联动,将奋战时间缩短,争取让大家在12月底前得到安置。

  心理重建:在温暖中战胜苦难迎接未来

  与生活重建同等重要的是,是心理上的重建。如今,王家湾组村民们正在度过最艰难的时光,慢慢走向希望。

  13岁的王泽怡是泥石流亲历者,她眼睁睁地看着泥石流冲垮现场,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倒下。事发后的每个夜里,灾难现场的情景总是在她的梦中出现。志愿者纷纷赶来,心理专家看到了她的问题,不停地做心理抚慰。经过疏导,她慢慢走出了阴霾。“以后想做一名记者。”她害羞地说,在受灾期间,她看到记者对于村民们的帮助和安慰,让她感觉到温暖,她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39岁的村民严存良是几经苦难的人,2008年,家里新修的楼房被山体滑坡冲垮,他没有住过一天。“那时候全村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邻里间的恩惠,他铭记在心,所以听说村民家里出事了,他毫无犹豫地冲上一线,就是为了“报这份恩”。

  他的左腿进行了高位截肢,骨盆骨裂5厘米。在宁乡县人民医院住院的一个月里,除了为他做手术,曹立平和王未来两名心理医生还轮流帮他做心理疏导,鼓励他振作起来,战胜苦难。正是有了心理医生的开导,他变得愈加坚强。他恢复得很快,连医生都觉得是个奇迹。

  8月5日回到祖塔村,严存良去了一趟李连科家里。7月1日事发后,是62岁的李连科开着三轮车,途经过塌陷的公路,争分夺秒地将他送到了救护车前。“我要感恩这些无私帮助我的人。”除了感恩,他还坐着手动轮椅,一趟趟地去往遇难兄弟伍华荣、姜成良家中,他告诉伍华荣的母亲,“以后把我当儿子看待,有困难的话,我一定会帮忙。”

  妇女主任姜爱平也在努力克服困难。7月1日当天,自家房屋旁的山体出现滑坡,损毁了两间房子,还没来及清理便得知王家湾出事的信息。她和丈夫一起赶往现场后,泥石流袭来,她左腿髌骨受伤,手术后只能拄着拐杖走路,丈夫姜启南是村里的救援队成员,泥石流冲断了他五根肋骨。

  8月5日,姜爱平没等左腿康复,请假回了家,第二天便参加村里的精准扶贫会议。她说,醒着的时候没有时间去害怕,但每当夜深人静,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当天的场景,梦里也会惊出一身冷汗。“作为村干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相信,创伤总会过去,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爱心助建:承载“好人精神”勇往直前

  宁乡县慈善会、福建商会、中国银行宁乡支行、民革长沙市委、长沙市住建委、湖南大学EMBA……面对灾难,总有一些可爱的人,用行动诠释温情。祖塔村泥石流灾难发生后,上百家爱心单位和无数个爱心志愿者纷纷涌来,有的一对一捐赠物资,有的统一交给乡镇或村委会。为此,村里成立了救灾应急小组,将爱心物资与爱心款登记在册,并及时公开与发放。

  “古人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复,地同载。大概就是现在的模样吧。”8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祖塔村临时办公地点时,21岁的村干部王喜欢正在粘贴物资发放表。从泥石流里爬出来的他,来不及悲伤便迅速投入灾后重建中。人来人往中,年轻的王喜欢体会到了无穷的温暖与力量。在他眼里,不管是当时的村民救援,还是如今的爱心助力,大家彰显的都是“好人的力量”,体现的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助互爱、共度危难的传统美德。

  在灾后重建中,沩山乡许多基层党员的举动也令人感动。30年党龄的沩山乡六亩组组长李石清,1个多月来一直在一线奔走,巡逻、组织清淤扫障、修路砌圳,83岁的五保户李普先家里房子倒了,他组织人员帮他重建新屋。有着52年党龄的姜美良老人,收入来源除了微薄的农村养老保险外,仅有225元的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78岁的他掏出2000元钱作为党费上交村里,作为灾后重建的启动资金……这些名字似乎不再是单纯的代号,而是大灾之后绽放的“志愿者之花”,是勇往直前的“好人精神”的传承。

  在此次泥石流中失去左腿的村民严存良,髌骨撕裂的村妇女主任姜爱平,五根肋骨受伤的村救援队员姜启南,纷纷从医院归来,参与灾后重建工作。被悲伤情绪笼罩的村民也逐渐恢复平静,各自归家清理庭院。

  “自然之美,美在山水;社会之美,美在初心,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便可以筑起一座由党性、人性与社会价值观共同构建的精气神之高峰,‘一览众灾小’。”从沩山乡社会事务部转战灾后指挥办,这一个多月来,何德明感触颇深。他介绍,在此次灾后重建中,乡政府共投入救灾资金约300万元,投入机械100台,已修复村级公路19.5公里,已修复组级公路21.8公里、山塘96口、桥梁2座、渠道4.2公里、河坝19座、河堤5公里。同时恢复农田215亩、茶园675亩。

  针对连日高温的情况,重建办制定了抗旱工作方案,抢修了沩水北源,恢复了祖塔村、同庆村、沩水集镇的饮水安全工程,确保了3100人饮水安全。

  “有政府作为坚强后盾,有社会的关爱,有大家的团结和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战胜苦难。”对于以后的重建家园,村民王建有一个还“未成形”的想法,他想留在沩山乡,将毁掉的土地重新利用起来,寻找产业脱贫的道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条共同致富的路,如果能成功,便可以告慰那些在救援逝去的平民英雄。而我,作为此次灾难中的被救援的家属,必将带着好人们的精神,勇往直前。”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