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冒着“演习变真战”危险抢救伤员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杨蔚然 罗衡辉 编辑:徐丹 2017-09-11 10:37:33
时刻新闻
—分享—

来自解放军第163医院的维和医疗队员在黎巴嫩为联合国雇员处理伤口。

来自解放军第163医院的维和医疗队员为伊拉克难民女孩纳瑞妮会诊。

  长沙晚报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罗衡辉

  近日热播的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第三集《中流击水》中,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的习近平主席,向人们朗读了中国维和女警察和志虹生前的一篇日记:“大千世界,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这是和志虹生前的愿望,也是每一位中国维和人员的心声。

  自1990年4月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维和人员的足迹遍布柬埔寨、刚果(金)、利比里亚、黎巴嫩、马里、苏丹和南苏丹等地。2017年5月,中国第15批赴黎巴嫩维和医疗分队奔赴任务区,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医疗保障和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其中有来自解放军第163医院的7名医护人员。

  他们远离祖国和亲人,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以实际行动铸就“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连日来,记者连线中国维和医疗队员,采访、记录下他们的感人事迹。

  故事1 实战演习中国医疗队员获赞赏

  “在国内参加过多次演习,医护人员全副武装救护这是头一回。”队员们回忆起8月11日“东区天使救援”实战演习,一致认为,演习逼真、残酷,接近实战!模拟伤员有的体重超过100公斤。

  演习在黎巴嫩靠近以色列的马家永镇拉开帷幕,主要检验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以及各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援及协同保障能力,包括中国、西班牙、法国在内9个国家的维和部队参加。

  上午9时,演习正式开始。西班牙巡逻车被不明身份的恐怖分子袭击,造成大批人员伤亡,须紧急医疗救援。10时接到命令:“派出两组人员前往现场急救,医院做好救治大批伤员准备,救护车20分钟后出发!”大家迅速检查各种急救装备、药品,穿好蓝色防弹衣,戴上头盔,全副武装,救护车随西班牙护卫队从营地出发。

  一路尘土飞扬,车队在崎岖的路上驰骋。沿途到处可见叙利亚难民简陋的棚屋,布满弹痕的墙壁,裸露在道路两旁的弹坑,每隔一段就会出现的恐怖分子设置的路障,荷枪实弹的黎巴嫩政府军,联黎部队的哨卡,让人警觉到,黎巴嫩的硝烟战火,一触即发。

  前往救护的人员,看到惨不忍睹的救治现场:受袭击的巡逻车,歪斜在路边的乱石岗旁,在驾驶室内、路边乱石上、路中间,到处是“伤员”。救命的喊叫声(用的是西班牙语)此起彼伏,再加上考核官的摄像机、照相机不停地拍摄……

  “我是第二组组长,在伤员分类时发现一名开放性气胸伤员,立即按照重伤处理原则进行封闭伤口。伤员躺在乱石堆中,我们就双膝跪在乱石上为伤员包扎,当时的情形,双膝流血也忘了痛,4人抢救组协力配合,从乱石中将100多公斤重的‘伤员’抬上救护车,事后发现金属担架都变形了。”

  “另一组队员,正在处理一名被困装甲车的伤员,伤员只能从装甲车驾驶室车顶直径50厘米的圆孔进出,我们的队员只好钻入驾驶室在下面顶,其他人在上面拉,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名伤员移出车外。”

  “我们救治的这名伤员,竟然在身上捆绑了4斤重的牛排模拟伤口!伤员满脸都抹上血汁和油污。”解放军第163医院急诊科主任、维和队员盛斌讲述,演习在黎以边境,这里经常有黎巴嫩真主党活动,每个医疗队员临战前都有心理准备,演习随时可能变为真战,战时救援,说没有危险是假的!

  演习终于结束,中国维和医疗队员因极高的专业素养,得到黎巴嫩联黎司令部医务处卫生官阿切普·苏莱曼的高度赞赏。也许他们不清楚,此次参与演习的中国维和医疗队员,大都曾参与过亚丁湾护航、南沙医疗维和、“跨越-2016·朱日和”系列实兵对抗演习、抗击雨雪冰冻救灾等重大卫勤保障任务。

  故事2 连夜冒险转运联合国军事观察员

  “远方让人激动,战乱让人恐惧,挑战让人期待……勇敢地把自己放逐到生死战场!”年过五旬的盛斌平时爱写诗,担任湖南维和医疗队队长,他讲述了一个惊险故事。

  当地时间2017年6月4日晚9时左右,医院接诊了一名挪威OGR(联合国驻黎巴嫩军事观察员),因腹痛呕吐而就诊的患者50岁,腹部阵发性绞痛剧烈,常规止痛针无效。医疗分队仪器设备有限,大家集思广益,分析、讨论病情,诊断患者得的是急性肠梗阻,随时可能手术。

  医院暂时还不具备手术条件,怎么办?

  “送SAIDA(塞达医院)!”院长一声令下,5日凌晨零时30分,患者病情加重,SMO(医疗官)杨屹(现任中国维和医院首席医疗官、解放军第163医院妇产科医生)带医生护士,开车即刻启程。

  塞达医院离驻地医院有近2小时路程。白天,肆无忌惮的地中海阳光泼洒在人身上,队员们大热天都必须穿着严整的作训服。夜间,由于受海洋气候影响,雾气蒙蒙,救护车一路在山间颠簸行驶,可见度非常低。大家目光炯炯、屏住呼吸,谨慎向前。杨屹与联黎东区司令部医务处、塞达医院保持频率性联络,医生护士认真观察,细心安抚病人。

  经过艰难跋涉,凌晨3时许,终于将患者安全送到塞达医院。救护车返回驻地,已是清晨6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故事3 远程会诊救治伊拉克难民儿童

  8月14日9时,医院接到当地雇员的求助电话:一名5岁的伊拉克难民女孩,反复高热多日,在当地治疗无效,向中国维和医院求救。

  院长刘伟指示,立即启动UNIFL(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对平民救治的医疗流程。经请示,联黎东区司令部同意救治,小女孩被送入医院。

  女孩名叫纳瑞妮,漂亮可爱。据孩子父母介绍,纳瑞妮出生在伊拉克,由于长期战乱,家园被毁,一出世就随父母到处颠沛流离。孩子自出生后就反复高热,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甚微。

  病情需要明确诊断。鉴于当时医院的条件有限,以杨屹、徐勇刚(现任中国维和医院首席联络官LO、解放军第163医院心内科医学博士)为首的全体队员商议后,请求国内权威专家远程医疗会诊。不到1小时,得到答复:8月15日10时,安排307医院血液科余占林教授会诊。

  “血红蛋白S病或镰状细胞病,合并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结果出来了,要完全缓解,需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眼下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

  队员们无比疼爱纳瑞妮,医院从有限的药品中拿出一部分,以防治她的并发症。有的队员送她中国娃娃,有的送给她中国小食品,让她在治疗的过程中有一个稳定的心态。

  本版图片、二维码视频均由解放军第163医院赴黎巴嫩维和医疗队员提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