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执两把“大板斧” “中国第一女将”妇好今日与你见面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任波 邓晓丽 编辑:李丽 2017-10-27 11:50:33
时刻新闻
—分享—

工作人员正在对后(司)母辛方鼎进行展前最后的调整。

龙形玉块。

妇好铜钺。均为长沙晚报记者 黄启晴 摄

  记者 任波 通讯员 邓晓丽

  一位集“王后、母亲、女将”三重身份于一身的3000余年前的女子——妇好,携其河南安阳墓中出土的474件珍贵文物,手执两把“大板斧”,威风凛凛且妩媚多情地降临到长沙博物馆二楼特展一、二厅。从今日上午10时起,这场由长沙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承办的“殷商王后——纪念殷墟考古发掘90周年·妇好墓出土文物特展”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474件,包括青铜器91件、玉石器357件、甲骨卜辞23件、陶器3件将以炫目姿态呈现。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3月4日。

  “大板斧”上惊现宁乡青铜器“虎食人”纹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作为王后的妇好,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女将军。商王朝动用军队,一般使用三五千人。但根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居然率领过总数达一万三千人的部队,这是目前甲骨文中所见最大的一支军队。

  1976年,在安阳妇好墓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兵器,例如象征军权的大型钺。夏商周时期的铜钺,象征军事征伐、刑杀之权。妇好墓共出土了4件在长沙俗称“大板斧”的铜钺,这是目前所见商代贵族墓随葬铜钺第二多者(最多者随葬7件铜钺),这进一步印证了妇好执掌帅权、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

  长沙博物馆在本次展览中,就在醒目的位置,即妇好作为“将军”手持铜钺的画像前,特别展出了妇好的两件铜钺。细心者,可在右边铜钺反面,看到铜钺凹槽内所铸的甲骨文“妇好”二字。

  更值得湖南青铜器爱好者注意的是,在这件展出的铜钺表面,居然装饰有“虎食人”纹。据推测,“虎食人”纹代表巫师通灵的涵义。此前,在有“南方青铜之乡”之称的长沙宁乡,曾发掘虎食人卣,该虎食人卣已流落海外。现在正在长博展出的妇好铜钺上的“虎食人”纹,或将对湖南专家研究虎食人卣的涵义提供一种新思路。

  妇好儿子为其铸造了后(司)母辛方鼎

  许多人知道后(司)母戊方鼎,此次在长沙博物馆,人们能看到后(司)母辛方鼎。这两件方鼎是什么关系?据本次展览策展人、长沙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文彬介绍,后(司)母辛方鼎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个王后妇好的儿子为母亲所铸的鼎,后(司)母戊方鼎是商王武丁的第三个王后妇妌的儿子为母亲所铸的鼎。后(司)母戊方鼎明显比后(司)母辛方鼎大。之所以造成这种区别是因为妇妌的儿子后来继承了王位,而妇好的儿子却未能登上王位。

  其实,妇好与商王武丁夫妻感情甚笃。人们研究甲骨卜辞发现,妇好就是打一个喷嚏,她的丈夫商王武丁,甚至都要占卜。当然商王武丁也关心妻子妇好分娩的吉凶,在甲骨上进行占卜,结果妇好生了个女的,被视为不吉,这段卜辞也成为了重男轻女的最早史料。商王朝是极度迷信的王朝,这段卜辞认为生男生女取决于哪一天分娩,显然,这是极不科学的。

  本次展览展出了一些带有卜辞的龟甲和牛胛骨,当然商王武丁“秀恩爱”的甲骨在本次未能借展,但人们根据展出的甲骨及甲骨文,能够进入到商代贵族的日常生活与信仰世界。也就因为有甲骨文的存在,参观本次展览的人们,或许对商代历史的某些认识,要远远超过写《史记》的司马迁,因为司马迁不可能掌握到这么多材料。

  玉雕动物萌得就像我们吃过的动物饼干

  玉象、玉犀牛、玉兔、玉鹅、玉鹦鹉、玉马……本次展出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动物形玉石器堪称商代文物精品中的精品。妇好墓共出土玉器755件,约占随葬品总数的39.2%,而在妇好墓的玉器中,写实动物(就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形玉器达216件,占妇好墓出土玉器总数的28.6%。在这些玉器中,鱼类数量最多,达到了半数以上,其次是鸟类、兽类,虫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较少。

  这些“小件”,最能引起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兴趣。自然学家从这些小件中研究商代晚期安阳地区的自然与生态,得出结论是商代晚期的气候已从全新世的大暖期较暖较湿润的环境,向较冷较干燥的气候推移。

  经济专家则从玉石雕小件中,得出商代经济基础为农业的结论,玉雕中虽有羊马,但应当是与北方草原民族交易所得。商代晚期安阳的“工业”,最突出的除了青铜铸造这一“高科技”工业外,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时代久远的传统工艺制作也特别发达。

  尽管小朋友们不会理解这些大人们深奥的分析,但他们也会喜爱这个展览,因为这里展出的玉象、玉犀牛、玉兔、玉鹅、玉鹤、玉鹦鹉、玉马、石立枭、石虎首人身跪立雕……每一件都萌萌哒,让人好像走进了商代的“动物世界”,每一件动物玉雕石雕,都像我们小时候吃过的动物饼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