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法者,治之端也。以良法促善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法治湖南建设步伐,极大地促进了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贯彻〈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实施办法》之时,省委法治办、省司法厅推出《市州委书记谈法治》视频访谈,看市州党委书记如何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提高地方工作的法治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相关链接:红评:以良好法治建设夯实邵阳发展之基
红网时刻10月30日讯(记者 李慧 摄影 杨杨 通讯员 贺鸿)“让法治成为邵阳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以‘法治第一保障’更好服务‘发展第一要务’。”近日,邵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文密在红网演播室畅谈法治发展给邵阳820多万老百姓带来的踏实安全感,用自己切身体会分享法治建设带给邵阳的民生福祉。
让法治成为邵阳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党的十九大再次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写入报告中。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依法治市的根本遵循,邵阳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要依托法治的保驾护航。”龚文密说,邵阳正在实施“二中心一枢纽”发展战略,面对经济市场竞争力日趋激烈下,必须全面推进法治邵阳建设,以“法治第一保障”更好服务“发展第一要务”。
“文化、制度、管理等软实力的培育提升,有赖于与法治的兼容并蓄,经济、科技、环境等硬实力的提升也需要法治的保障支撑。”为了让法治成为邵阳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龚文密指出,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强化法纪意识。要抓好依法行政,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行为法治化。
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到老百姓家门口
邵阳是湖南省第一人口大市,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多层化,对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邵阳稳健发展?法治文化的建设成为了发展所需。
“法治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文化水平也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龚文密介绍,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全市普及法治学校进社区、进村,请专业老师为群众免费讲授法律课,教育引导群众遇事找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基层矛盾纠纷。坚持法治政府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在法律范围内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同行业、领域行事要与法治相结合,确保行业依法、守法,更好服务行业发展。另外,在基层建设法治文化到社区到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法治学校、“一村一辅警”等举措创造了良好法治环境,让人民群众在法治的阳光下生产、生活。
全国首创“一村一辅警”推动警力下沉
农村是我国社会的基石,也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地方。邵阳市农村地域广阔,点多面广,涉法涉诉、邻里矛盾纠纷长期存在,社会管理难度较大。为加强基层法治工作力量,维护老百姓切身利益,2016年邵阳市在全国首创“一村一辅警”全覆盖,全面推进依法治村。
“加强基层法律队伍建设,让群众感受到司法人员就在他们身边。”龚文密表示,“一村一辅警”这一举措是促进基层和谐稳定的良方,这样一来,基层有了矛盾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老百姓遇事有人找,筑牢了农村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在所有行政村推行“一村一辅警”,推动警力下沉。邵阳市委市政府明确从2016年到2018年,由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至少11亿元资金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信息化、辅警队伍等建设。驻村辅警吃住在农村,工作在基层,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为村民调解纠纷,协助案件办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等,实现一警多能,服务基层群众。
“我到下面去调研,群众说‘一村一辅警’搞得好,有辅警在村里走来走去,村民有了矛盾有人找,利益更趋合法化,群众的安全感增强。”这是邵阳村民的切身感受,也是龚文密的感受,基层的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去年下半年,全市165个农村派出所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5.1%,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8.4%。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7.9%。另外,“矛盾不出村”,邵阳市赴省上访量大幅度下降,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改革发展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前,邵阳市充分发挥法治作用,以法治精神和法治方式保障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龚文密强调,法治邵阳建设需要社会共同参与,通过广泛开展法治宣传,形成长效机制,法律执行中防止司法干预,督促司法机关依法办案、维护司法公正,让老百姓知道每一个案件判决于法有据,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