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书香邂逅美景 湖南信息学院生态化校园美如画

来源:红网 作者:黄怡萍 编辑:李晓玲 2017-11-21 11:27:18
时刻新闻
—分享—

俯瞰湖南信息学院,校园风景如画,绿树成荫。

湖南信息学院西院以喷泉广场(现信息广场)为中心辐射四周。

学校塘湾湖边杨柳依依,碧波涟漪。

湖南信息学院的学子们在优美的学校风光里学习生活,不断进取。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黄怡萍 岳瑾 长沙报道

  走进湖南信息学院,穿过信息广场,沿着林荫大道一路向前,蜿蜒之间绿荫苍翠,俯仰之中葱茏生机,错落有致地坐落着气派雄伟的校舍,五湖五园五桥五广场相映成趣,与规划有序的生态化园林景观交相辉映。

  作为“中国高校最美校园之一”的湖南信息学院,坐落于长沙城北,是一座花园之校、生态之校,被视为湖湘高等院校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不只有“景”更有“学”

  “塘湾湖边杨柳依依,碧波涟漪,旁边便是绿化环绕,在学校如同在度假,无论在宿舍还是教室,窗外都是清澈的湖泊。”目前就读湖南信息学院大一的学生张淼说,整个校园如同一个山水风景区,身处其中学习生活,仿佛能从一草一木、一花一景中,充分感受大自然所蕴含的审美力、感染力。

  和张淼一样,湖南信息学院的学子印象最深的景色,当属“五湖五园五桥五广场”。各种绿化带、花海、草坪星罗棋布,校内既有竹枝清幽,碧草如茵,也有桂花飘香、樱花柳絮,不时还有飞鸟展翅翱翔,人与自然在这其中和谐共处,为广大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舒适的学习、生活绿色家园。

  优美的校园环境,如诗如画,更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教科书,润物无声般陶冶学子的品格内心,激发学子的开拓进取精神。

  三次升级成就“天人合一”的生态校园

  “这里,曾经只有莽莽青山和荒芜的农田,几乎没有人烟。”湖南信息学院鄢敦望副校长介绍,学校高度重视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自2004年从马坡岭搬迁至毛塘工业园新址以来,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根据当时的地形,学校在近300亩的土地上确定了二纵四横的道路管网总体格局,以喷泉广场(现信息广场)为中心辐射四周,先后布局了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图书馆楼等1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运动场、休闲公园、各类硬质、软质景观,形成了西院的初步格局。

  随后几年,湖南信息学院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迫切需要完善和提升,“当时,学校董事会提出新的总体战略目标,以‘三化三园’建设为引领,立品行、求品质、讲品位、创品牌,建设高水平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鄢敦望说,根据这一总体战略目标,学校的扩建被提上了日程。

  2009年,校园扩建工程指挥部成立;2010年,新征地面积达400多亩,校园总面积近800亩;到2014年升本之后,逐步实现了建设“三化三园”的目标。

  鄢敦望回忆说,董事长陈登斌带领建设团队踏遍了山林的每一个角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结合原来的生态环境基础,高品位规划,将精神生态理念建设融入自然生态建设,软环境建设融入硬环境建设,人文建设融入环境建设。5年时间,扩建校区(东院)建成,与西院形成互补,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等三大功能区块相对完整又联系便捷,一楼一景、一路一山、一水一树都赋予符合大学特色的命名。

  尽管生态化校园已经初具规模,湖南信息学院的校园建设脚步却没有就此停止。

  2015年,国际学院建设工程启动;2016年,东西两院的提质改造工程启动……鄢敦望介绍,为了充分发挥校园山水独特的地理优势,学校逐步形成了“三位一体、五湖、五园、五桥、五广场”的生态园林式校园景观设计格局,“这样的新格局突出了独具湘信院特色的精神内涵,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校园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鄢敦望介绍,学校总体格局包括七大标志性文化景点,分别是以信息广场为中心的第一标志性文化景点,以毛泽东同志塑像(红太阳广场)、以毛塘湖、云门为中心的第二标志性文化景点,以塘湾湖、共青园(信息园)为中心的第三标志性文化景点,以图书馆、孔子广场(绿草坪广场)为中心的第四标志性文化景点,以八斗湖、竹园、双创楼、北湖为中心的第五标志性文化景点,以聚思园、梅塘湖、听雨桥为中心的第六标志性文化景点,以规划正在建设中的室内体育馆、音乐厅、外国专家楼、留学生公寓为中心的第七标志性文化景点。

  如今的湖南信息学院,校园景色如诗如画,被誉为“中国高校最美校园之一”,被长沙市人民政府授予“花园式单位”称号,被湖南省“两型”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为省级“两型”建设观测点;学生公寓典雅温馨、设施先进、生态环保,被誉为“中国最舒适的学生公寓之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