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社区医生于辉滔:扎根基层小舞台,实现健康大梦想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彭放 编辑:徐丹 2017-12-14 09:19:43
时刻新闻
—分享—

扎根社区8年,于辉滔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基层医生。图为于辉滔给小患者看病。长沙晚报记者 小刘军 摄

  长沙晚报记者 彭放

  “于叔叔,你帮我看病,别给我打针!”

  “好的,你只是小毛病,吃了叔叔开的药很快就能好。”

  昨日,在芙蓉区东屯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医生于辉滔的诊室里十分热闹。街道很多孩子都认识于辉滔,亲切地叫他“于叔叔”。周围居民都愿意带孩子来这里看病,“于医生医术好,对孩子的情况又很了解,孩子见了他没有见‘白大褂’的紧张胆怯”。

  一天门诊下来,于辉滔看了101个小患者,虽然很累,心里却很充实。“别看我的诊室地方不大,每天服务的小患者不比大医院少。”刚过而立之年的于辉滔在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干了8年,在他看来,扎根基层小舞台也能实现健康大梦想。

  8年扎根社区成为基层名医

  于辉滔出生在邵阳武冈市一个偏远山村,他小时候农村缺医少药,爷爷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很受村民尊敬。“我从小就跟着爷爷上山采药,上门出诊。”有一次,村里一名聋哑人摔断了肱骨,痛得满头大汗,爷爷通过手法复位,用中草药外敷加杉木条固定,很快为他止了痛。通过几个月定期换药,伤者恢复得很好,又可以干农活了。这让于辉滔记忆犹新,觉得医学很神奇,从小立志当一名“百姓身边的医生”。

  2004年,于辉滔如愿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9年毕业后,便来到东屯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了一名全科医生。然而,现实给他浇了一盆冷水:那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可罗雀,社区居民得个普通感冒也宁肯去几公里外的大医院排队寻医,年轻的基层医生更加得不到患者信任,他每天看的病人掰着指头都能数得过来。收入微薄,医术难以长进,让于辉滔一度感到迷茫。

  值得庆幸的是,加强基层能力、实现分级诊疗列入了医改的重要任务,长沙推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于辉滔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2011年作为青年骨干被派到省人民医院儿科培训,让他在全科医生的基础上有了儿科的专长,随后又晋升了中级职称。

  随着市民就医观念的改变和自身能力的提升,于辉滔的病人多了起来,他医术好、不开贵药的口碑越传越广,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基层医生。其他区县不少患者也慕名而来,于辉滔每天的门诊患者人数由最初的个位数,上升到平均每天近百人。

  手机不关机,做社区居民的应急“120”

  6岁的萱萱(患者均为化名)从小体弱多病,仅2015年就先后3次因感冒引起肺炎住院,花费2万余元。2016年初,萱萱再次重感冒,家长找到于辉滔。于辉滔给孩子对症治疗后,又为她进行中药调理,前后仅花费800多元,萱萱的体质好了很多,至今没再进过医院。

  于辉滔诊室的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既有对他医术的感激,也有对他医德的肯定。有一次,于辉滔发现带孙女来看病的刘娭毑欲言又止、神色窘迫,连忙追问原因,刘娭毑说刚刚发现自己的钱包丢了,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于辉滔二话没说,掏钱给孩子买了药,又把路费塞给老人。

  近年,于辉滔与1000多户社区居民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回答居民的健康咨询,还成了他们的应急“120”。

  2013年10月的一天,4岁的帆帆起夜时不慎滑倒,哇哇大哭。“孩子的右臂动不了了,却怎么也不肯去医院,他爸爸又在外地工作。”无奈之下,帆帆的妈妈在凌晨1时试着拨通了于辉滔的手机。于辉滔放下自己刚满月的孩子,骑着电动车冒雨上门,检查发现帆帆是桡骨小头半脱位,经过他的手法复位,孩子立刻就不哭了。

  “在社区呆久了,和患者更像是朋友、亲人。”于辉滔说,他就想和爷爷一样,踏踏实实扎根基层,服务好身边百姓。

  人物名片

  于辉滔,1987年出生于邵阳武冈,长沙市芙蓉区东屯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生,曾荣获长沙市星城杯职业技能竞赛优秀选手、芙蓉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当选长沙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追梦心语: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市民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成看病的首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强调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让我们基层医生的干劲越来越足。今后,我想在儿童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好健康守门人作用,为健康长沙建设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