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美社区 幸福家园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颐佳 编辑:徐丹 2017-12-15 09:15:01
时刻新闻
—分享—

青竹湖畔宜居宜业。

开福区北辰三角洲片区。

福城社区服务中心

东风路社区法治公园

紫凤社区新貌

生态开福,白鹭展翅(本版图片均由开福区委宣传部和开福区城管局提供)

  张颐佳

  美国纽约、西班牙巴塞罗那、德国柏林、捷克布拉格……这些闻名遐迩的国际大都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街区制”城市。

  去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公布,《意见》提出不仅“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还要求“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开福区委、区政府定义的“街区制”,可不仅仅是“拆围墙”那么简单,他们从深化社区提质提档出发,今年开始,以“五大片区、六个节点”20个社区为“试验田”,开始了一场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新作为”探索。

  试点

  从全省首个拆除围墙社区——陈家湖社区拆除围墙、共享资源开始。

  街区制,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两侧砌好房子,且不设围墙。

  开放的街区制概念发源于美国,1967年,英国政府制定了《街区保护法》,1971年,英国把街区保护法纳入了城乡规划法的体系之中,作为城乡规划的街区保护制度而存在至今。

  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在最开始文明创建的时候,很多城市把主干道旁一些老旧不好看的建筑物“洗脸打粉”,这是视觉感官提升的初期阶段;接着这些“化妆”的建筑暴露了很多问题,城市主管部门开始加大投入,对其立面、地面和道路进行整修;2016年,《长沙市社区全面提质提档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正式实施,如何打破一条路、一个小区、一栋建筑的改造模式?如何让绿色的公共资源实现最大共享?如何切实提升居民的受益感、参与感、幸福感?开福区开始了“陈家湖模式”的初尝试。

  除了立面、路面、地下管网的改造,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陈家湖拆除了86栋房屋周围1855米的社区围墙,拆除了135处违章建筑,新增道路出入口4个,新设交通微循环70套,新增140多套门禁系统,新增40余个摄像头接入天网,新增300余个停车位……封闭了几十年的小区四通八达,道路狭窄、空间狭小、邻里淡漠、秩序混乱的老旧模样彻底改变。

  推广

  “五大片区”从地上到地下、从墙面到地面全方位提质改造,打造了较成熟的开福样板。

  作为“全国基层改革创新”的典型案例,以居民的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判断,“陈家湖模式”无疑是成功的。它根治了“城市病”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丁式救急,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管理理念赢得了人民的掌声。

  今年开始,开福区决定扩大这块“试验田”,选定了五大片区(新河三角洲片区、江湾片区、金融商务片区、马栏山片区、开福高新片区)六大节点(城市快速道路、出入城口、品牌校区、工业园区、交通枢纽、老城区居民集居区)的20个社区推广这种模式。

  改造的内容包括拆除违章建筑和围墙;对小区的路面实行“白改黑”;提质改造下水系统,增设化粪池;增添绿色景观,建设文化墙、文化长廊或文化广场;规范停车,增设停车位,实现小区交通微循环;对立面进行美化,对部分灯箱、电箱进行彩绘;对弱电管线进行地下改造;改造门禁系统,增设天网摄像头;完善标示标牌、健身器材、宣传栏、晾衣架等配套设施等等。

  截至11月底,开福区累计投入“街区制”提质改造资金1.66亿元,除部分小区将在12月底前完工外,大部分小区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在离家最近的地方找到停车位,在新落成的文化广场聊聊天,在废墟改扩建的篮球场上出身汗……群众由内而外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未来

  开放、智慧、共享空间敞亮了居民的心扉,提升了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在开福区委书记沈裕谋看来,街区制社区提质改造的思路正弥补了现阶段人民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符合“十三五”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一座城市只有让民众享受到衣食住行的优质服务,这座城市才有吸引力和归属感。”沈裕谋说,创新是思路的创新,是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协调是以城市主干道和自然山体河流为边界的片区协调,包括环境协调、文化协调和人际关系协调;绿色一方面是绿量的翻倍增加,另一方面是为大家提供了更加绿色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开放也不仅是畅通城市的“毛细血管”,使得路网稠密,四通八达,更是一种开放的生活态度,拆除了邻里楼栋之间的隔阂,拆除百姓和党委政府的心墙;共享公共资源、共享公共空间,共同找到文化和地域的归属感。

  长沙市的社区全面提质提档是三年计划,开福区的“自加压力”街区制社区提质改造也是从今年开始,预计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作为全区“重大调研课题”,我们基本梳理到未来三个方面的发展脉络。

  首先,开福街区制是对规划期内不拆迁的老旧社区进行全面提质改造,加大投入一步到位,避免重复建设,其“保质期”在15—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其次,着重解决民生所需的功能性问题,比如从源头上解决生活排水污染,规范蜘蛛网式的管线,畅通社区道路,新增停车位,新增绿色植被,彻底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绿色家园。

  再者,开放的街区制小区也必然是个“智慧”的小区,依托“互联网+”在物业管理、交通管理、停车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的创新思维,实现真正的便民利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相信通过三年的时间,随着“街区制”改革普惠到开福的更多社区,发展的成果必将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在开启幸福的地方,说点幸福的事,看开福区全面推进街区制建设的社区居民怎么说:”

  镜头1 紫凤社区人造板厂宿舍20栋居民蔡赞:五年前因为小区环境实在太差了,我不得已搬离了小区,前些日子突然回来眼前一亮,以一个旧棚屋为参照物,竟然找不到我家房子了,小区的绿化、健身器材、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环境堪比高档小区,我现在已经搬回来住了,很多以前搬走的老邻居都回来了呢!

  镜头2 兴联社区30栋3单元居民袁可丹:我们这个小区是2006年建的农安小区,这几年最头痛的事情就是“停车难”,以我们这个单元为例,6户人家就有8台车,经常需要找车位,这次提质改造不仅实现了地面“白改黑”,整洁了路面,降低了噪音,还新增了170多个车位,着实解决了个老大难问题。

  镜头3 中青社区板塘小区2栋1单元黄湘林:这个地方属于工业园区,周边的流动人口非常多。以前因为没有路灯,我们女同志晚上出门还是有些提心吊胆的,这次提质改造新增了30多盏路灯,走路敞亮了,心里也就敞亮了,天气好的时候,散步聊天的邻居都多了起来,党和政府为我们完善这些细节之处,感觉心窝里暖暖的。

  镜头4 上麻园岭社区319号居民徐桂兰:我们这个老房子是1981年建的,最头痛的问题是房屋漏水,顶楼的居民是外面下暴雨屋里下小雨,楼层矮的居民是外墙的水慢慢往屋里渗,着实苦不堪言。此次提质改造,政府帮我们8栋300多户漏水严重的房屋更换了新的石棉瓦,涂上了最新的防水层,彻底解决了水患。

  镜头5 紫凤社区人造板厂宿舍20栋居民罗小平:我们单位已经破产清算了,院子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种菜的、养鸡的、搭棚子的随处可见,小偷也经常“光顾”我们这一片,和我们一街之隔的北辰100平方米的房子可以租4000块,我们只能租800块。通过这次全面提质改造,虽然拆除了围墙,但是新增了路灯、门禁系统和摄像头,小偷再也不上门了,我们的租金已经翻倍增长了。

  镜头6 福城社区23片安置地2栋居民马小兵:我算马厂的“土著”居民,儿时还没有芙蓉路跨捞刀河大桥,进城总是要到浏阳河入湘江口坐渡船,老人们常说那个地方叫“落刀嘴”,是关公当年掉刀的地方。这次社区提质改造的文化墙别具匠心,有“落刀嘴”的由来、“周仓捞刀”的故事、我们小时候三病两痛拜祭的龙王庙、马厂水草丰茂的驿站……如今,虽然住进了楼房,大家在房前屋后、进进出出间又拾回了儿时共同的记忆。

  镜头7 紫凤社区人造板厂宿舍16栋廖杏南:我今年70岁了,刚接到社区通知说要拆违的时候,我们全家都失眠了,因为是1楼,家中两间近30平方米的卧室是我们搭建的,房子拆了,家里人住哪?街道和社区考虑到我们的实际困难,想方设法帮我们申请到了廉租房,解决了后顾之忧,我和老伴二话没说签订了拆违协议。如今看来,小区干净了,有地方锻炼了,院落档次都不一样了,比我们以前蜗居在屋内舒爽多啦。

  镜头8 东风路社区东风一村44栋居民郭海云:我在这个地方住了30年了,以前路太烂了,一到下雨天要提着裤子踮着脚选地方走,一不小心就踩进泥坑里,老房子嘛,以前地沟都是明渠上面搭块板,老鼠苍蝇可不少见,通过这次提质改造,路整平了,沟埋管了,我们这些老街坊也终于能在自家房前屋后的小花园里聚聚了,邻里街坊都伸出大拇指点赞。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