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村新风】可追溯至明朝的火龙灯 现今90后接过“龙头”

来源:红网 作者:彭双林 编辑:何冰 2018-02-19 21:36:00
时刻新闻
—分享—

正月里的这条火龙是彭氏家族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期待。

90后彭夏接过了父辈手里的“龙头”。

  红网时刻记者 彭双林 湖南双峰报道

  爆竹声响,锣鼓声起,每年正月里,一到天黑,一条栩栩如生的火龙便会出现在湘中农村双峰县梓门桥镇良雄村的凤形山下。只要有人家燃放鞭炮,敞开大门迎接,火龙便会入户停留,送去最美好的祝愿。

  岁月更迭,一代代英雄村(2016年行政村合并之前的老村)人相继老去,然而火龙仍以年轻的姿态镇守凤形山,给当地人送去庇佑。

  “接灯”寓意寄托祝愿

  2月18日,大年初三晚9时许,双峰县梓门桥镇良雄村凤形组,伴随着绵延不绝的鞭炮声和冲入云霄的烟花,28岁的彭柔家迎来了火龙灯。这是自2005年父亲去世后,彭柔家首次“接灯”。之所以说“接灯”,是当地人恭敬的说法。在他们心中,龙王是神圣的,应予以尊敬。

  按当地习俗,家中有白喜事者,三年之内不“接灯”。随着父亲的去世,彭柔家家境变得窘迫。这些年,彭柔和三个姐姐暗自拼搏,过得低调隐忍。这个春节,彭柔即将为人父,同时也应新婚妻子的请求,让家中热闹热闹,于是便有了这次“接灯”。当晚执掌龙头的是90后的彭夏。遗传了父辈的优点,身材高大的彭夏将龙头舞得神采奕奕,活灵活现。在挽珠的诱导下,五海龙王光芒仿佛环绕于彭柔家2层楼房周围,久久不散。

  不同于坐场(即接龙灯队伍回家办流水席吃晚饭),当晚彭柔家系耍花屋(一晚走很多家),耍灯的花样不多,半个小时内,还有重要的一环——“赞土地”,龙头被请进厅屋,摆上水果干果等祭品,请来专人帮主家占卜来年运势,另大门口有专人手扶站珠“赞土地”,内容大致为替主家祈求龙王庇佑,表达美好祝愿。

  “站土地”毕,火龙临将离开。不过,在走之前还有一场舞龙,这是最令看客期待的。随着快节奏的锣鼓镲声,掺杂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队伍的舞龙高手就会出现在主家的地坪里,眼见“腰坨”(火龙灯腰身,一般由十岁左右少年承托)们纷纷围场观看,龙珠戏,龙头追,龙尾紧随,精彩令人血脉偾张。

  始于明朝传承有后

  事实上,凤形山下的火龙灯在当代起源于彭氏家族,由彭氏的六房兄弟组织发起,名曰“彭氏龙灯”最为准确。起初,龙灯只有英雄村的族人“接灯”,其后随着名声大噪,彭氏火龙灯一度在正月的十三天(初三始,元宵圆灯)里,要走遍临近几个村子。往往在凌晨三四点,龙王殿附近的族人才能听见队伍打道回府的声音。

  54岁的良雄村村委委员彭建明介绍,彭氏家族所在的管子托自古便有耍火龙灯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彭建明记事起看到的火龙灯是用“炸竹”点亮的。所谓“炸竹”,是由老篾匠将品质上好的竹子劈成合适大小的篾条,抛光,焯水,再入烧滚的桐油锅,炸至合适火候,取出冷却。这样的“炸竹”,燃烧起来,持久且不易熄灭。在过去物质缺乏且技术落后的年代,是彭氏火龙灯的得意之作。如今,彭氏火龙灯已和现代充电LED灯完美结合,彭建明说,8个“腰坨”里,安装的就是LED灯。

  30岁的彭涛依然保持着对龙灯的敬畏,从少年时代至青年,每年春节,他必是耍灯队伍的一员。他回忆起当年龙灯走遍临近三乡四村的辉煌历史,掩饰不住的激动,“下大雨的晚上,衣服鞋子都湿透了,大家还是坚持耍完了每一户 ‘接灯’的人家。”

  当年负责承托“腰坨”的彭涛,现在将任务传递给了堂侄,一个生于2007年的小少年,继承了他的祖父辈传承下来的热情。

  时光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勤值历。不只是寄托美好祝愿,火龙灯承载的还是彭氏血脉里坚韧团结睿智担当的族人特质。尽管按照传统习俗,女孩不参与耍灯之事,但如今已为大学讲师的彭三波认为,彭氏火龙灯有望延续祖辈的光芒。

来源:红网

作者:彭双林

编辑:何冰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2/19/86908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