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潭往事|窑湾的“锦湾”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刘格 编辑:王津 2018-03-14 10:05:54
时刻新闻
—分享—

漫步在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中,一栋栋明清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

初春的窑湾如一幅宁静的画卷,清新而雅致。

望衡亭。

树木的绿,与周边的景构成窑湾最和谐,最赏心悦目的一副图景。

窑湾依山靠水,湘江水从旁经过,亭台楼阁林立,不少有才的文人曾在这里停留。

  红网时刻湘潭3月14日讯(记者 凌雨晴 摄影 刘格)在老一辈湘潭人记忆里,窑湾是个具象存在,不仅承载着集体的记忆、情结,也浸润了一座城市的底蕴。随着湘潭窑湾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流淌在无数湘潭人记忆中的“老窑湾”装饰一新,回到了大众视野。

  曾经,窑湾拥有湘潭乃至湖南最繁华的港口、最兴盛的街市、最稠密的人口、最活跃的经济。明清之时,窑湾更是金湘潭的首富之区、贸易中心。常常呈现“万商云集、千帆林立”的商业盛景,赢得了全国“米市”“药都”“茶城”“金湘潭”和“小南京”等美誉。

  窑湾在彼时还被称为“锦湾”。锦湾的繁盛自明末清初就已开始,乾隆年间的《湘潭竹枝词》中就有“生湘门静锦湾繁”的说法。清末民初期间,锦湾拥有粮食市场、机器工业、木材市场、蛋品市场和苏钢市场五大市场。钢坊因其火光四溅,碰击声嘈杂而远离人口稠密的市区,聚于唐兴桥两端。锦湾商业十分繁荣,制造业也在此发端,以致明末清初就有“锦湾繁”的说法。

  锦湾的苏钢业曾名噪一时,光绪刊《湘潭县志》记载,自乾隆始,湘潭的苏钢质量超过芜湖。据说,锦湾的苏钢是用兴仁巷码头外的“长沙潭”的潭水淬火而成。从此,湘潭苏钢畅销全国,并成就了“花石禾镰”。它是湘潭钢业之始,苏钢原产安徽,因此此地有“包爷殿” (包公是安徽人)。

  清初的谷米市场从十八总鼓楼门近处沙湾一直到锦湾,帆樯云集,大船可装万石(500吨),直放长江。而十万垅和碧泉出产的油米,洁白如玉,光泽油润,以牛碾子米、水碾子米闻名。它的质量远比手工碾舂的米好、外观也好得多,在米市很畅销。1934 年统计,此处有粮行 58 家、碾坊 126 家、仓栈 23 家,时营业额年达银圆96万,出入稻谷 130万石,逐渐取代了易俗河米市。

  如今,漫步在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中,一栋栋明清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古墙、绿树、青砖、白瓦,每一处地方都有着令人惊喜的小细节。或许,在窑湾街区的某个拐角,你一回头,便与那一世的“金湘潭”不期而遇。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刘格

编辑:王津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3/14/86465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