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刘玲琍:千万遍后的奇迹是平凡生命中的另一种柔情

来源:红网 作者:谭倩 编辑:刘威成 2018-03-14 19:38:21
时刻新闻
—分享—

刘玲琍给学生梳头,似“妈妈”和“女儿”。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倩 衡阳报道

  “小河……”

  “五星红旗……”

  “万里长城……”

  ……

  在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班上,刘玲琍正在给班上11名学生复习拼音发音,她要带着每位学生复习20多分钟,一遍遍教,一遍遍领着读。

  “每天至少要花两三个小时跟班里的听障学生们一对一地上课,每天下来喉咙基本是嘶哑的。”这样的教学状态她已经持续了27个年头了,经过27年的探索实践,她自创出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等方法,帮助听障学生进行言语康复,学会说话,让他们能与人正常交流沟通。

  被学生称作“妈妈”的刘玲琍今年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在这所特教学校的27年里,她为自己的听障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有声世界的窗。

  半年教会一声“妈妈”

  “刘老师很好,像妈妈,她教我说话,我谢谢她。” 学生鑫鑫(化名)有点艰难地用语言表达了对刘老师的爱。

  由于学生们有听力障碍,学习进度非常慢,有些学生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准确读出来“m”的发音,而随之学会的就是叫“妈妈”,所以刘玲琍会千方百计教会孩子“m”的发音,这样才能给学生父母带去希望。

刘玲琍教孩子们做舌操。

  刘玲琍说,因为孩子们听不到,听不清楚,他们只能靠具体的触觉来感受和细节观察来模仿发音。“就是用我夸张的口型,我的表情和动作,还有时候让他们摸我的鼻子和喉咙这个地方,来感受声带的震动和鼻腔的气流。”

  “既是老师又是妈妈的角色,让我更加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教好他们。”对于学生,刘玲琍是双重身份。孩子们也都对刘玲琍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敬爱。

  “虽然用了半年的时间教会一声‘妈妈’,但是我觉得我的辛苦值得的。”每当刘玲琍听到一声“妈妈”,她总会觉得每个孩子都是有希望的。“只要不断地训练他(她),总有一天他(她)会让你得到回报的。”

刘玲琍带着孩子不断地做舌操训练来模仿发音。

  每当看到这些孩子家长听到孩子能叫声“妈妈”喜极而泣的那种激动,刘玲琍就会感同身受,因为当年她自己的儿子差一点就永远不会叫“妈妈”了。

  逆境中创造“铁树开花”的奇迹

  1991年参加工作的刘玲琍,在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连续带了两届学生顺利毕业,一门心思心扑在孩子们身上,期间由于操劳过度流产一次,直到2005年,32岁的刘玲琍在结婚6年后再次怀孕,但老天爷却和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我的儿子差一点就永远不会叫‘妈妈’了。”刘玲琍回忆起那段岁月眼圈泛红。儿子在8个月大时被确诊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刘玲琍当时失落万千,万念俱灰。

  “我真的是没想到,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去做体检,医生说他对声音反应迟钝,我当时就觉得不可能吧,也不能接受这回事。”但刘玲琍当时还想着不能因为自己的事而耽误孩子们的学习。“我就有一种想法,一直要把他们带到毕业我才放心。”

  在同事和学生的关心帮助下,刘玲琍重拾斗志,决定凭着自己14年教聋声语文的经验,慢慢摸索着帮助儿子恢复听力。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终让铁树“开了花”。儿子在一岁半的时候会叫妈妈了,在两岁半的时候能跟正常孩子一样说简单的话语。现在,刘玲琍的儿子已在重点中学就读。

  “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便是伟大”

  由于刘玲琍有了帮助儿子康复的宝贵经验,2008年,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组织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班时,刘玲琍毅然勇肩挑重任,担任起了这个班的负责人,这一做就是整整10年。

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部言语康复班语训课上,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

  “这期间很艰辛,很迷茫,期间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坚信只要努力付出,生活一定不会让我失望。”从教以来,刘玲琍在教聋声语文时带的70多名聋生中有20多名考上了大学,后来在听觉言语康复班又帮助包括儿子在内12名听障儿童成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每当看到孩子们能够正常工作、结婚、生子,立足社会,这都让刘玲琍感到十分幸福。“我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是努力奋斗出来的,我真的很感概这句话,我们的工作是对这句话的最好印证。”

  “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那便是伟大,她就是这样的人。” 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宋志新对刘玲琍给予了高度评价,“内心纯粹而宁静,也正因此她才能坚守岗位,悟出科学的教学方法,干出了成效,追求了卓越。”

  千万遍后的奇迹,有时候是平凡生命中的另一种柔情。

来源:红网

作者:谭倩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3/14/8645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