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进击的扶贫人|叶剑芝:深耕扶贫岗位18年 他是平江773个村的活地图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 编辑:向宏鑫 2018-04-26 13:40:35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湖南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他们沉下村,投身脱贫攻坚,精准把脉、精准施策,用“绣花功夫”改变着贫困村贫困面貌,用行动兑现了“扶贫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誓言。红网4月25日起推出湖南扶贫典型系列报道,讲述他们的情暖扶贫故事。

2004年,叶剑芝(左)在平江县童市镇芭蕉村贫困户徐好恩家中走访,席地而坐。

2017年9月8日,叶剑芝来到长寿镇汤塅村宋兴隆(左一)的新家询问他最近的情况。

  相关链接:进击的扶贫人|王新法:他做的一桩桩事 堆起来就是一座大山

  红网时刻记者 李慧 长沙报道

  有人说,他是平江活地图,对平江每一个村子的情况都了如指掌,18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平江773个村。有人把他定为忧乐精神的代表,“忧贫困群众之所忧,乐脱贫群众之所乐”。18年来,全县208个贫困村整体脱贫,2016年被评为全国扶贫系统先进个人。他就是“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真情”的湖南平江县扶贫办主任叶剑芝。

  共产党员有一种能力叫不怕苦

  2003年叶剑芝在省扶贫办汇报时,听说有一个德国援建项目放在湖南,于是他想办法争取德国专家到平江考察。当时,县里的主要领导想利用这个项目解决县城的饮水工程。德国专家办事极其认真,他们不看材料,不听汇报,只到现场勘察,叶剑芝带着他们跑了一天,让德方专家见识了平江最真实的贫困状况。

  后来的一年多时间,叶剑芝先后接待了14个批次的德方考察专家,每一次叶剑芝都是亲自领着他们到深山里的贫困村去考察。2004年夏天,叶剑芝陪同两名德国专家,冒着38度的高温到三墩乡仁里村考察。叶剑芝见德国专家都是快60岁的人,背着十几公斤的装备十分吃力,他就将两个人的背包全部揽了过来,一个人背着。叶剑芝迈着沉重的步子爬到山顶村子里时,因为体力严重透支和极度干渴,突然中暑晕倒了……

  叶剑芝就这样陪伴着德国专家在平江先后考察了近100个村子,最后这个原本渺茫的援助项目终于落户平江。德方专家史密斯感叹:“我们到过印度、孟加拉、缅甸、蒙古援建,还从没有见过像叶这样的政府官员。这一回,算是认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了。”

  为了修路,他一趟趟跑发改、交通等部门,经常是白天跑手续,晚上写材料,凌晨还在办公室奋战。叶剑芝努力了10多年,2016年11月,大青石村5.1公里的通村公路完成通车。至此,平江县所有贫困村水泥道路实现硬化,有的公路甚至修到了村民家门口。

  交通的改善沟通了大山内外,大大方便了村民们的生活:孩子上学方便了,病人能及时就医了,村民种养的农产品也能源源不断地销往城镇,硬实的水泥路成了金灿灿的致富路。

  共产党员有一种情怀叫心中有民

  平江是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到扶贫办伊始,叶剑芝看到贫困村里的土坯房,一年要缺半年的粮食,多半青壮年娶不到老婆,村支书陈活宝家徒四壁,床、蚊帐、被子全是黑的。叶剑芝寝食难安,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到扶贫办,就应该不辱使命,将全部的热血倾洒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

  在长寿镇汤塅村,不少民房建在云雾深处的峭壁上。

  这也叫房吗?当叶剑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半山腰,仰头看去,一栋盖着杉皮的破旧土屋,倚着门前一棵松树,悬棺一般斜靠在绝壁之上。房顶盖的杉皮已腐朽不堪,刚下过的雨还顺着“四十八天井”四处流淌。土墙裂痕处处 ,整座“建筑”只要跺跺脚就全身颤栗!

  触目惊心,叶剑芝的心在颤栗!

  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尽快将乡亲们从危房里面搬出来,给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一个半夜不受惊吓的家!为争取建房资金,叶剑芝进省城,跑京城,磨破嘴巴皮,磨穿脚板皮。有一次赴京求援,为找一位负责同志,在他家门口苦苦等候,该领导忙到半夜看到这位来自平江的“冰人”,感动不已。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平江县在湖南全省率先推进“百村示范、千村联动、万户安居”危房改造试点工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万多人告别危房喜迁新居。

  继续发扬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叶剑芝始终忧的是贫困户的苦,乐的是他们脱贫的幸福。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

编辑:向宏鑫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4/26/85519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