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5月4日四川汶川讯(记者 王宇晨 周逸峰 摄影 秦楼 张必闻)五月,生机勃发。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红网4名记者进入十年前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中——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见证汶川十年的涅槃巨变——天开图画,锦绣巴蜀,举目已是千山绿。
十年后,红网记者重返映秀
记者秦楼、张必闻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次日就进入了重灾区映秀、北川。满目疮痍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今天,涅槃重生后生机勃发的映秀让他们感怀。
“十年前,我见证了他们面对灾难时的坚强和勇气。十年后,重返旧地,震区从瞬间归零到涅槃,从毁灭走向了新生”,作为摄影记者的秦楼,2008年在得知地震消息后一天内就赶到了成都,随后迅速赶到受灾极其严重的都江堰市聚源中学,然后又徒步七十公里,只身前往震中映秀镇。两天半的时间全是啃牛肉干,睡自带的帐篷。
张必闻当时进入了受灾最严重的县城——北川县。对于他来说,原以为脑海中只依稀留下了这场地震某些重要节点的片段回忆,但在2018年5月4日进入映秀镇的一瞬间,“我发现我错了。那里的场景地倏地穿越而来。我以为我已快忘却了这里发生的或惊心动魄或感人肺腑的故事和细节。但当我站在5·12地震纪念馆,十年前的点点滴滴如同电影回放一样一幕幕出现,我发现他们并不是被忘却了,而是深深地刻入我脑中。”谈起最大的感触,张必闻认为,残酷的现实背后,是人性的柔软。
天地映秀,锦绣巴蜀
2008年的映秀、2008年的四川、2008年的中国,都应该被历史铭刻。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迅速赶往灾区的、除了专业的营救力量,还有一支支志愿者队伍。他们的身影,成了抗震救灾的重要参与力量。包括秦楼、张必闻在内的新闻工作者,冲在地震灾区的最前沿,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的笔和镜头,也是挽救生命的战斗工具。一篇篇稿件、一张张图片,既是职业使命所系,也是热血青春的最好注解。
奋斗,是青春的代名词。谈及十年前的采访经历,秦楼说,“地震发生那一刻,来不及多想,只是本能地奔向灾区,去行使自己的职责。”一次看起来有点“冒然”的举动,造就的是一生难以忘却的采访经历。“十年间,每每听到有关地震的话题,心中总是有种隐隐的哀伤。生命是如此脆弱,经历过让我感同身受。如今,十年了,再度来到这里,山川之美已然恢复,鲜花灿烂盛放,悲悯之心再度涌上心头,再次来到这里,祭脆弱的生命,祭受伤的心灵。”
今天的映秀镇,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居民房屋沿岷江河、渔子溪畔整齐排列,如今已是5A级特色旅游景区。天地映秀,宛如其名:“山水相映,风景秀美”。
十载同心,涅槃重生。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映秀镇考察时说:“我很牵挂这个地方,十年了,这里的变化我很欣慰。”
来源:红网
作者:王宇晨 周逸峰 摄影 秦楼 张必闻
编辑:陈雪骅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