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醴陵官庄:贫困的“硬骨头”是怎样啃下的?

来源:红网 作者:王军 邓立平 朱玉婷 李沁霖 编辑:陈纲 2018-05-08 10:02:27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 通讯员 王军 邓立平 朱玉婷 李沁霖 醴陵报道

  夏日的官庄水库,写满诗意——蓝天碧水相映成趣,青山在水里作画,风吹起粼粼波光,空气里透着清爽……

  诗意背后,曾是穷山恶水。因为山水阻隔,湖南省醴陵市官庄镇7个行政村有5个是省级贫困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才匮乏,汇成一个词——贫困。

  贫困终被战胜,“破茧”迎来新生。3年来,共减少建档立卡贫困户521户、1685人,5个贫困村顺利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

  “硬骨头”是怎么啃下的?官庄镇的答案是:用好“指挥棒”,加装“助推器”,明确“风向标”。

  用好“指挥棒”——三个精准,三步成曲

  “老周,钱到啦!”5月3日,帮扶干部吴玉云,拿着小纸条,找周百顺填写扶贫明白卡。

  得了实惠,周百顺眼睛笑成缝,厨房里的嫂子放下锅铲,凑拢来听个仔细。

  周百顺今年50岁,当了几年贫困户,如今妻子带着小孩住在邻镇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房,他在哥哥家搭了一张床,守着老房子、自留地,风风火火搞产业。

  周百顺以前可不似如今光彩。因为妻子患糖尿病,离不了药物,两个小孩教育开支一大堆,即使没日没夜做小工、到山里弄农货,也补不上家里的“窟窿”,更是不敢奢望搬出半山腰摇摇欲坠的土坯房。精准识别贫困户,周百顺把周边人“比”下去了。2015年,官庄镇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的方法,筛选贫困户,周百顺“毫无悬念”入榜,公示上墙,村民都认可。

  “政策可好着呢,天上真会掉馅饼。”周百顺露出“狡黠”的笑,两个小孩享受教育助学政策,学费不用愁;妻子看病有报销,还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操心少了;易地搬迁政策让一家人住上125平方米的新房,半山腰的土坯房搬空了,回家从“镇上往山里跑”变成“山里回镇上”。

  周百顺享受的政策,都纳入了官庄镇精准扶贫电子档案,与个人基本信息形成影像资料,实现大数据动态管理。官庄镇第二个精准是用数据实现动态,根据贫困户家庭状况和致贫原因,采取多种形式的帮扶对策。

  一对比,周百顺确实比别人幸运,但他也没有丢掉发展产业、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的信心。老房子四周长满杂草,草丛边围着栅栏,30多头黑山羊蹬着圆溜溜的眼珠子,等着主人周百顺往草木丰盛的山上赶。周百顺把老房子改造成养殖基地,平时与羊为伴。一头羊,送到周边农家乐,能有个千把块,前几天卖掉的几头,他就把票子打进了存折。

  官庄镇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产业帮扶资金支持。周百顺养黑山羊,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享受了6000元;两个月前,后盾单位的帮扶干部又支持他2000块钱养鸭,沟深水急的山冲里,周百顺看着300羽鸭子一天天长大。

  “去年有4万元收入吧,还不脱贫那找谁说理去?”周百顺把吴玉云叫到一边,想在山冲里种蘑菇,听听帮扶干部的建议。

  前不久,周百顺被评为株洲市一季度三星级“特色产业致富之星”,通过“评议公示、入户核查、签字确认”等精准退出环节,他摘下了“贫困帽”,戴上了“致富帽”。

  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退出,周百顺的脱贫轨迹,在官庄镇不是孤例。官庄镇用好用活扶贫政策,与贫困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指挥棒”下生出活力。

  三个精准,三步成曲,官庄镇建好脱贫攻坚工作阵地,实行贫困户精准管理模式,不仅得到上级领导肯定,也吸引了引衡阳市、泸溪县等地前来“取经”。

  加装“助推器”——产业结了果,百姓乐开花

  “像这类散苗,要果断扯掉,让养分直接上主苗。”吴艳蹲在官庄镇潭塘村西瓜基地,手把手教瓜农田间管理。绿油油的苗子,盖不住拳头大小的西瓜,果农各司其职,或整理藤蔓,或把扑克牌剪成小卡片,标明授粉日期夹在西瓜蒂部。

  吴艳是官庄镇副镇长,2016年被安排到潭塘村扶贫。这里曾经种植水稻,产量不高,也因为交通闭塞、基础滞后,寻不到可行的产业。

  吴艳的老家李畋镇,有一批成熟的西瓜种植户,市场也已打开,何不引进来让村民试试?

  有想法的带头人心动了,可是启动资金又犯了愁。吴艳自掏腰包5万元,先垫着,然后请来技术人员,帮着村里把西瓜基地规范起来。

  安装滴灌设施,修通水渠,架设50多个薄膜大棚,50亩西瓜基地去年创收20多万元。“还了吴镇长垫的资,扣除给贫困户发放的12万元工资和分红,还有赚头。”基地负责人钟杏平说,技术成熟了就能上正轨,今年订单已经不愁了。

  47岁的贫困户钟翠英,很享受在西瓜基地务工的状态。工资按每小时10块钱结算,还方便照顾家里患尘肺病长期卧床的丈夫,家里用务工赚的钱还简单装修了一下。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官庄镇建立机制,“逼”着干部找产业发展门路,各村均配备1到2名扶贫专干,50个帮扶单位派出驻村帮扶工作队、503名帮扶队员,是脱贫一线的“战斗员”。

  驻潭塘村工作队2016年到永顺考察,发现猕猴桃项目前景好,第一书记胡海蛟决定引进这个项目。

  但是,工作队和村民交流想法后,却遭到质疑。村民害怕当地种不好猕猴桃,也担心种好了没销路。

  “不能把风险留给老百姓,潭塘村也经不起折腾。”胡海蛟请专家对潭塘村气候进行论证,拿出可行性方案。

  如今,村里300多亩猕猴桃基地种植已经完成,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或者劳动力入股模式参与到种植基地,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猕猴桃基地预计2年后挂果,年产可达到亩产可达6000斤到10000斤,直接创造利润600万元以上,贫困户每年可增收1.5万元。

  “产业是脱贫的‘助推器’,选派干部如选针,扶贫项目如找线,选对干部、找准项目,这个‘助推器’才会坚强有力。”官庄镇党委书记姚飞勇介绍,目前镇上已有22个农民合作社,全面提升黑山羊、黄桃、养蜂等十大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

  明确“风向标”——谁动“奶酪”,谁被通报

  在官庄镇,每年有大量扶贫资金注入,使用管理难度大,基层干部也想动“奶酪”。

  2016年,原大阳坑村支部书记詹某、村主任宋某、村会计谭某,先后两次通过虚增垦复油茶项目补贴支出方式,套取扶贫专项资金计36030元,其中挪用23170元用于村级开支,其余12860元被3人私分。

  扶贫资金的“跑冒滴漏”,是群众深恶痛绝的“微腐败”,官庄镇严格脱贫攻坚纪律,作风建设方面出硬招,对违规违纪行为零容忍。

  前不久,醴陵市纪委通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詹某等村干部受处分。因项目资金报销审核把关不严、履职不到位,镇财政所对村级财务清查审计流于形式,相关责任人还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严格纪律,就是严明“风向标”。官庄镇以问题为导向,迅速开展自查自纠,对每个村的扶贫资金管理,要求来源去向清晰,对扶贫领域慢作为、懒作为等作风不实问题,进行多频次检查。

  “作风建设,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庄镇纪委书记黄定峰介绍,去年官庄镇共处理镇村干部有8个人,对5名扶贫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和诫勉谈话。

  谁动“奶酪”,谁被通报。通过压实责任,把政策落到实处,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官庄镇最终“破茧成蝶”。

来源:红网

作者:王军 邓立平 朱玉婷 李沁霖

编辑:陈纲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5/08/85286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