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醴陵沩山镇:做好“农”字文章 让大山变“金山”

来源:红网 作者:邓立平 朱纯 匡凤 编辑:陈纲 2018-05-23 10:17:3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通讯员 邓立平 朱纯 匡凤 醴陵报道

  初夏,天气有些炎热。

  醴陵市沩山镇泉水村,王邦辉在新开垦的地里和同伴交流:“每天工资100元,老板还包一餐中饭,今年这个贫是脱定了。”在他身后,是一片青葱的70亩有机蔬菜和果园,种植着南瓜、茄子、苦瓜、黄豆、香瓜、甜瓜等十余种蔬果。

  这是沩山镇泉水村新建的生态果园基地,当天,和王帮辉一起在基地务工的有12名贫困户劳动力。

  外引+内培:让农业合作组织成为贫困户的“脱贫快车”

  沩山镇7个行政村中,2个省级贫困村,2个一类重点面上村,70%以上的山地,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572户1890人,近年来,镇党委依托自然资源,做好“农”字文章,让大山成为金山,让农业产业化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2017年,沩山镇组建“产业扶贫招商小分队”,向市内外知名人士宣传、推介沩山秀美山水资源。实地考察后,钟武专被泉水村桃花片区深深吸引,“我准备将这个片区打造成以观光农业为内核的当代桃花源。”今年,他投资1000万元注册了公司,目前已投资240万元,今年还准备投资200万元,从云南等地引进新奇水果品种,“明年您来这里,就能看到长在树上的葡萄,味道也比市面上的好吃得多。我们优先招收贫困户,每月五号准时结工资,他们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在本地脱贫。”钟武专说。

  泉水村农民蔡素文去年投资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他已在泉水村种植油茶340亩,流转泉水、大林、青泉3个村的农田140亩种植“再生稻”,合作社招收了26个贫困户和困难群众,他们每天的工资是120元。“我们这里的土质好啊!我小时候,这就是满山的油茶树,别的村一斤茶籽只能出2.2两油,我们这至少2.7两。”这个年近五旬的汉子已经投入了80多万元。

  截至目前,沩山镇已成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15家,解决贫困劳动力61人。

  “技术+资金”帮扶,贫困户变身“养殖达人”

  两年前的程金明还是一个一无所长的“作田汉”,一家人住在山里,总是为父母的赡养和两个女儿的学习生活费用发愁。扶贫工作队进驻后,鼓励他承包农田种水稻、搞养殖,工作队包销路。程金明吃下了不愁销路的“定心丸”后,承包了30亩水田,种植优良大米,并养殖了50只鸡、100只洋鸭,年底这些产品全部送往驻村扶贫工作队各单位食堂,程金明也成了全村有名的“鸭司令”。今年,鸭司令又扩大了规模,养了4头牛、130只鸡、300只鸭、20只鹅。

  沩山村的陈炯自幼四级肢残,全家三口人,家住边远山冲,35岁才结婚。妻子有病,儿子在读初二,每天需接送。本人在家养蜂,但规模一直不大,只有五六箱,生活困难。正当他对未来感到迷茫时,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帮扶干部来了,并帮他落实了雨露计划、危房改造等扶贫政策,鼓励他发展产业,燃起了其脱贫的斗志。免费赠送5桶蜂,还帮助找销路,一年下来养蜂增收1万多元。加上在当地务工收入,2017年顺利实现脱贫,2018年,他获评株洲市发展产业致富脱贫之星。现在,陈炯养蜂规模达到26箱。

  镇扶贫办负责人介绍:目前,泉水村注册的“缈云峰”商标在周边蜂蜜市场上开始有了一定名气。养蜂,成为了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又一利器。全镇共有养蜂户220户,养蜂1200多箱。

  2017年,沩山村、泉水村两个贫困村成功退出,400户1424人实现脱贫。今年,沩山镇将通过发展产业、增收就业、鼓励,帮助113户348人实现脱贫。

来源:红网

作者:邓立平 朱纯 匡凤

编辑:陈纲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5/23/84901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