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仁心传三代 医者初心不变

来源:红网 作者:曹缇 编辑:王津 2018-06-29 11:27:07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株洲6月29日讯(记者 曹缇)1981年,从小吃“百家饭”,跟随母亲在医院长大的张跃林也从事了医疗行业。在他早期的病人中,因患白内障而双目失明的何女士,只凑够了用来医治一只眼睛的钱。时隔20多年,当张跃林再次碰到何女士时,她才来治好另一只眼睛。

  改革开放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足迹却清晰可见:百姓看得起病了,就医政策改善了,医疗技术提升了……三代都行医的张跃林一家,是这段历史的“时间证人”。

  从青砖瓦房,到高楼大厦

上世纪70年代的株洲市中心医院。

现代化的株洲市中心医院。

  “小林,你放学回家就把家里的灯打开,妈妈在对面知道你回来了就放心了。”1970年,10岁的张跃林每天放学后就趴在窗台上,望着在马路对面的株洲市立一医院(现在的株洲市中心医院)五官科正在做手术的母亲,脑海里回想着母亲叮嘱的话语。此后数十年,他目睹了母亲所在的医院,从低矮的青砖瓦房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大厦。

  张跃林的母亲林万君是株洲市中心医院老五官科主任,1960年入职,1989年退休。之后,林万君又继续开了一家口腔诊所,算起来,从医的年头已有近60年。在林万君看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医疗行业的硬件设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医院的环境简陋,仪器设备比较落后。” 林万君印象深刻的是,1987年,她在北京参加的一次学术交流会议,做牙科的手术示范,“当时夜晚的手术室比较昏暗,手术灯也没有现在的明亮,仪器设备的消毒大多是用高温水煮来完成。”

1987年,林万君(中)在做牙科的手术示范。

今年88岁高龄的林万君,在诊所为患者进行无痛拔牙。

  时过境迁,林万君所在医院的院名历经了市立一医院、市一医院、市中心医院的更替变化,医院大楼从低矮老旧变得伟岸高耸,手术室的装修配置更加现代化,专业仪器牙科综合治疗机也应运而生。

  “用力咬紧,就是这样,拔出来了。”如今的林万君已是88岁高龄了,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诊所里为患者进行无痛拔牙,她说:“改革开放后,新的东西越来越多,设备和技术也更加先进了,虽然年纪大了,但借助高精尖的仪器,我还是可以继续用我几十年的行医知识和经验来为患者解决病痛。”

  医改来了,新农合来了,免费诊疗来了

1991年,张跃林完成株洲市首例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2014年,张跃林在为患者做白内障手术。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上世纪末广泛流行的这个谚语让张跃林深有体会。作为眼科医生,他遇见了不少因为昂贵的医疗费而放弃治疗的患者。

  “刚参加工作时,有一位80岁的白内障患者,因为负担不了医疗费用,放弃治疗。还有一位印象很深的何女士,只凑齐了治疗一只眼睛的钱,20多年后,我再次遇到她,才医治另一只眼睛。” 张跃林介绍。

  变化出现在1985年,中国的全面医改正式启动。医疗机构数量、先进医疗设备保有量等指标大幅增长,医院的装备质量明显改善。“那一年,株洲的眼科从肉眼手术时代进入到了显微镜手术时代。”回首往事,张跃林作此评价。当年,他所在的医院引进了第一台眼科显微镜手术仪器,开创了株洲地区的先河。

上世纪70年代的眼科视野仪和21世纪的徕卡手术显微镜。

  让老百姓更受惠的是,免费诊疗项目的到来。从1999年开始,株洲市多家单位组成的贫困白内障手术医疗队成立,为贫困患者进行免费手术。多年来,约有4万名患者因此“脱盲”。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民没有被纳入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保障体系。2002年,我国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特色为财政补助+农民自愿。“福利更为全面,农民看病也有了报销。”政策和时代的变化,让张跃林深有感触的说道。

  一家上十人学医,仁心传递三代

张跃林一家上十人学医,仁心传递三代。

  在株洲市中心医院的院史馆,摆放着张跃林的一本经验教训总结本,上面记载着他数十年来行医的心得。明年即将退休的张跃林现在的工作是看门诊,研究疑难病例和复杂病例,对科室成员进行不定期培训。

  2002年高考,女儿张丹华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选专业。在张跃林的指导下,她毅然选择了学医,目前就职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乳腺外科。至此,一个仁心传递三代的医学世家就此形成。

  “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劳动强度大,导致很多人对这个行业有了误解。但我家有10多人都是医务工作者,我相信,大家相互理解和沟通,用爱心和高超的技术来对社会做贡献,就会将这种局面扭转过去。”谈起学医的初心,张丹华说,“医生是能给患者带来安全感,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职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医疗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迈上新台阶。如今,在株洲这座城市里,2万多名贫困患者受惠于健康扶贫政策,500多个家庭医生团队深入基层帮扶百姓,20多个医疗联合体构建就医新模式……

来源:红网

作者:曹缇

编辑:王津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6/29/83975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