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郑霞贵:45年外科初心如一

来源:红网 作者:红网张家界站 编辑:郑江晖 2018-06-30 16:20:13
时刻新闻
—分享—

“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报道——《大潮颂》。

郑霞贵坐诊,72岁王大爷早早守候。

  红网时刻张家界6月30日讯(记者 李森林)“郑医生,我这个X光出结果了,您帮我看下我身体有什么问题吗?”早上8点不到,72岁王大爷便赶到外科门诊处。他知道,大外科主任郑霞贵今天是坐诊的日子,出于对郑医生的信赖,他天没亮就从乡下动身前往市里,在得知自己身体并无大碍,王大爷笑呵呵地离开了门诊。

  郑霞贵,从1973年至今已经行医45个年头,今年66岁,说起郑霞贵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但说起他的外号“郑一刀”,在医学界和病人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由于医术精湛,60岁退休之后被张家界市人民医院返聘。他说,是改革开放的浪潮,让他这粒小水珠能够摄取知识和增长见识,造福社会、服务群众。

  改革开放之前医疗技术和医学设备都滞后 面对突发病情欠缺综合考虑

  1973年,郑霞贵从湖南医学院(现系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毕业之后,就到大庸县人民医院工作。初出茅庐的他有一场热血,但更多的是一些迷惘。他看到的,是当时大庸县人民医院设备简陋、人员缺少等问题,但是面对如此困难的条件,郑霞贵依然坚守在行医的岗位上。

  “当时我和同事也太年轻了,经验不足,对于接收病人时各种情况都没有考虑到位。”采访中,郑霞贵回忆起那段青涩的岁月。1975年,刚工作2年的他和同事一起去接收特殊病人,那位特殊病人在打猎时中了枪伤,伤及大动脉血管。由于当地的卫生院只能进行简单的救治,所以在郑霞贵和同事接收转运途中,病人出现了休克症状。

  “那时候吓到我了,不过咱们是医生,不能惊慌失措。”郑霞贵继续说到,当时病人出现了休克症状,而由于郑霞贵和同事的经验不足,带来的输液量已经不够,根本无法撑到病人抵达大庸县人民医院,他们随即就近找了官坪公社卫生院进行抢救,“度秒如年。从抢救到病人病情稳定,着实给我上了一堂意义深远的人生课,让我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学会了谋而后定。”

  改革开放 郑霞贵拼命摄取医疗知识锻炼实操能力

  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改革的浪潮涌向了全国的各个角落,也涌到了郑霞贵这粒小水珠身边。深知自己不足的郑霞贵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去实践,加大对医疗知识和实操能力的钻研,医院也将他送去医学院进修了一年,这时候的郑霞贵犹如一块暂被石头包裹的金子,玉韫珠藏。

  俗话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就一定能看出来。1984年,这时候的郑霞贵和同事一起完成了湘西北地区第一列十二指肠胰腺癌,病人恢复良好,从被判定为“准备后事”到活了5年多,这让郑霞贵感受到了医生这份职业的可贵,那一把把形状各异的手术刀,就是责任。

  改革开放见证着郑霞贵的成长,郑霞贵也看着医院的变化。从刚到医院时,两层木板楼,一个大内科和一个大外科,20个医生,56名人员。到如今的一院三区,仅大外科就拥有16个科室,医生超过200名,全院的人员多达1420人。不是没有省级医院向郑霞贵抛出橄榄枝,而是他都一一谢绝,郑霞贵依旧坚守在张家界市的医疗战线上,成为了学科带头人。45年,他已经治愈了超过万余名患者,“郑一刀”由此而来。

  一门四医生 深知医生不容易 希望医患相互体谅

  医生,是被家庭很不能理解的职业,这份职业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救治病人,缺乏陪伴家人的时间。郑霞贵的家庭,却更让人瞠目结舌,郑霞贵的妻子莫祖清为张家界市人民医院麻醉医生,大女儿郑律为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小儿子郑柯是张家界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一门四医生,郑霞贵说,是孩子们都以自己为“榜样”,从而选择了行医道路,但是医生这份职业只有冷暖自知。

  “现在的医疗大环境下,医患关系紧张,医生更是经常加班加点。记得郑律小时候,就是每天等我和她妈妈一起下班,郑柯太小,干脆就抱进手术室里的观察台做作业。”45年的从医,让郑霞贵感慨万千,他希望,医生和病人都能够互相体谅对方,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来源:红网

作者:红网张家界站

编辑:郑江晖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6/30/83942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