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桂阳重现古老婚俗礼仪“坐歌堂”

来源:红网 作者:李卓林 侯识河 编辑:郑江晖 2018-07-03 16:45:32
时刻新闻
—分享—

摄制:候识河

坐歌堂的老人们。

老人们现场耍“小调”。

  红网时刻7月3日讯(桂阳分站通讯员 李卓林)“天上月亮弯又弯,十条垠头(田埂)九个弯。垠头弯弯水难过,姊妹弯弯等得难”……近日,湖南省桂阳县舂陵江镇上塘村,一群高龄老太聚集在一座百余年历史的古民居里,为民俗爱好者表演“坐歌堂”婚俗礼程。

  “坐歌堂”是流行于当地民间的一种古老婚前惜别礼仪,时间持续15天至两个月不等,其中高潮部分出现在新娘离家的最后一个晚上,家族中的女性长辈、村里相好的姐妹,要陪新娘叙旧、唱歌、舞蹈、哭嫁,直到天亮时分,“坐歌堂”结束。

  旧时,虽然经济不很发达,但是民风淳朴。女人们为了表达对出嫁姑娘的祝福,也借坐歌堂来倾诉自己得不到真实的爱情,倾诉自己出嫁后在婆家凄惨遭遇,表述对父母、家乡的眷念,故而坐歌堂主要以伴嫁歌这种饱含地方色彩的民俗风情为主。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80年代后“坐歌堂”这一民俗逐渐失传,如今只有年逾古稀的老太才能知晓重现它的礼程。

  此次活动由桂阳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当天,在表演的老人中年纪最小的72岁,最大的88岁。一人起调众人来和,歌声婉转悠扬,引得附近的村民纷纷前来围观。律动的音符里唱出了老人的情真意切,也诉说着古老的文化传承。还有不少老人当场拿起折扇,耍起“小调”。他们一边唱一边舞,即便汗水湿了衣裳,却仍旧开心得像个孩子,现场掌声不绝于耳。

  听闻村里正在表演“坐歌堂”,今年88岁的曾秋香老人特意从邻村赶来。《一线丝想油》、《一子一飞》老人轻声和着,一字不落。问及为何记得清楚,老人只言:“唱多了就再也忘不掉了”。听她的女儿侯六花说,母亲年轻时最喜欢唱歌,但凡村里有人嫁女儿她都第一个上去。“坐歌堂”母亲四十年前就再没参加过,也很久不曾见她这么笑了。

  当天,还有一位“特殊”的观众,他是桂阳湘剧团的“老戏骨”刘邦友。有58年舞台表演经验的刘老,不但听得很认真,更是把湘剧和民俗歌曲相融合,教老人们现场“凹造型”,引得观众不时发笑。


[NextPage]

前来看表演的观众。

  “坐歌堂这种文化形式有利于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中很多精华都可以融合到湘剧中,让传统文化更具魅力。”刘邦友乐呵呵地说。

  “桂阳的民俗歌曲都是由村民自发创作,一代代传承下来,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老的人在慢慢老去,年轻的人又不会去学,很多民俗歌曲正在渐渐失传。”郑欣荣是桂阳民间文艺协会主席,说起这些,他不免有些感叹。自2011年开始,他每个周末都要去往桂阳各个乡村,从老人口中记下有关“坐歌堂”的资料,并对搜集来的录音、文字资料进行整理。目前已收集歌曲200余首。

  为了保护传统文化,桂阳县已出版《桂阳民歌》并编制了《桂阳民间文化》21期,由县财政拨款印发了4万余册,免费发放到各个乡村。有关文化部门也多次派出专业人员深入农村,了解、调查坐歌堂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发掘、抢救与保护。同时,该县还将组织人员对“坐歌堂”进行创作改编,进行演出,扩大影响,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郑欣荣说,桂阳能唱伴嫁歌,会坐歌堂的仍有人在。重现“坐歌堂”只是一个开始,通过开展“坐歌堂”等形式的文化活动,让传统民俗文化重现生机才是目的。

来源:红网

作者:李卓林 侯识河

编辑:郑江晖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7/03/83877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