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桂阳新华书店走过半世纪风雨

来源:红网 作者:李卓林 李维坤 编辑:陈纲 2018-07-27 11:48:28
时刻新闻
—分享—

蓉城书屋翡翠店。

  红网时刻通讯员 李卓林 李维坤 桂阳报道

  7月26日,桂阳县翡翠公园,游人如织。抬头望去可看见鲜艳的“蓉城书屋”的店招。一两百级台阶不算高,在山顶上,一座圆柱形建筑在松林环抱之中,这就是桂阳有名的“蓉城书屋”。不久前,蓉城书屋翡翠店还荣膺“全国最美新华书店”称号,成为桂阳响当当的文化标识。

  在桂阳,像这样大大小小的“蓉城书屋”还有7家。它们或散布在居民区、公园里,或矗立在古街边、山丘上,或掩映在森林中、绿荫旁。它们由新华书店负责建设和经营管理,为“书香桂阳”增添异彩。

  “满城书香气自华。作为老一代新华人,我骄傲!”89岁的彭德晨老人祖孙三代都在新华书店工作,是新华书店历史的见证者。

彭德晨讲述新华书店趣闻轶事。

  彭德晨老人说,上世纪70年代中期,新华书店的门店还只是一个不到100平米的木质结构的简易房子,但新华书店却是“最红的单位”,很多人挤破了头想进来。

  “那时候多以‘政治任务为主’,《毛泽东选集》1-4卷要发到村里的家家户户,来到门店看书的人不多。”彭老告诉记者,凡是书店的工作人员,不分男女,都要送书下乡。

  白水瑶族乡是桂阳最偏远的小山村。因为交通很不方便,彭老和同事们天一亮就要开始整理《毛泽东选集》,然后拖起板车送到白水去。路程很远,他们一步步走过去,一趟就要走上一、两天。

  “当时大家对读书人是非常尊敬的。”彭老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要是大型新书举行首发仪式,县委书记都会出席并讲话,每走到一个乡镇,村民都是整齐划一排队迎接,更热情的还要送上大红花。“以身为新华书店人为荣”是彭老的心里话。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迎来了新华书店的“黄金时代”。当年的新华书店鼎盛到何种程度?彭老颇为神秘地说:“我说几个数字你就知晓了。”

  “1980年改革开放后,店内年营业额是25万。到了1996年,营业额就达到了2000多万。”彭老细细地算了笔账:“那时候年画2毛多、政治书5分钱,算下来一年卖了一亿多本……”

新华书店旧址。

  新华书店的“黄金时代”与农村发行渠道多样化脱不了关系。“我们在农村建立了36个供销社点,学校有75个代销点,自办农村发行点4个,覆盖了桂阳的大大小小的城乡。”彭老说,因为农村图书发行工作成效显著,当时还有“北有临澧、南有桂阳”的赞誉。

  黄春桃是原桂阳县新华书店经理,1994年作为“全国发行先进工作者”受李鹏总理接见。黄春桃说,作为党的宣传阵地之一,领导关心、人民支持、各单位通力合作,新华书店才有了新的发展。在她的手里,桂阳新华书店买了地皮拥有了固定资产,还买了全县第一台“三菱汽车”,是用来运书的。

  90年代后,彭德晨和黄春桃相继退休,但二老的子女都留在了书店工作。他们介绍,虽然上世纪90年代后影视、流行歌舞等新型娱乐方式相继兴起,但新华书店的销售量还是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

  “很多小孩子放学都是直奔蓉城书屋,在那里看书写作业已经成为这些‘00后’新的娱乐消遣。”彭德晨之子彭仁学介绍,相较于以前家长和孩子在网吧玩“猫捉老鼠”,现在更多家长会选择直接到书屋找人。

  弹指一挥间,二十年已过。谈起现在的新变化,二老直呼:“天翻地覆。”

  “门店建设越来越好,书籍的种类越来越多,就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黄春桃说,新华书店门店经历了四次改建,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

  现在新华书店还有12个网点,包括7家蓉城书屋、3家校园书屋、2家门店。共2万多个图书品种,14.4万余册图书,每周六蓉城书屋还会定期开展休闲阅读、朗读会、新书推广、文化讲座等活动,黄春桃也经常带着孙女去参加,书香氛围日益浓厚。

蓉城书屋学生看书的场景。

  “环境之美、内秀之美、阅读之美、服务之美、文化之美是书店的灵魂,是从好美到美好的升华。”新华书店经理欧宏飞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桂阳新华书店通过闭架售书——开架售书——引导售书,从卖书场地逐步转变为阅读场地,每每看到蓉城书屋人气满满。孩子们放下手机、电脑来到这里享受静谧时光,心中就不由为之欣喜。

来源:红网

作者:李卓林 李维坤

编辑:陈纲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7/27/83282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