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化根除“最后的贫困” 这些扶贫队长有话说

来源:红网 作者:曾小颖 钟浩 刘刚贵 编辑:张俊 2018-08-06 14:47:32
时刻新闻
—分享—

就在今年,曾经的国贫县安化将告别“最后的贫困”,实现“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

  “摘帽”并不代表永别贫困,如何真正拔除“贫困的根子”?又如何让贫困群众“从心”脱贫?红网记者跑遍安化,听处在扶贫一线、距群众最近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长们,有什么话要说。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曾小颖 钟浩 通讯员 刘刚贵 益阳报道

  找准产业破局:“拔掉最后的穷根”

安化县小淹镇胜利村,扶贫队长丁胜(中)与退伍回乡创业的“青蛙王子”彭显跃(右一)在蛙塘边。

  “重要的不是什么时候‘摘帽’,而是真正拔掉穷根!”丁胜是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驻安化县小淹镇胜利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他认为,脱贫攻坚时至今日,“被剩下”的贫困各有原因,只有找准发展之路,才能拔掉穷根。

  根据上一轮精准识贫的数据,胜利村有80户贫困户,今年33户已经摘帽,还有47户未脱贫。胜利村的“穷根”在哪?老支书李兑来说,就是“田少人散没产业”。曾经的胜利村,青壮打工去,收禾童与叟,都说是人散心更散,“除了评贫困户要补贴,没人关心村里的事”。

  胜利村多山,早有人想“靠山吃山”,可总难见成效:茶树产量低,改种橘子不好卖,又跟风种杉树种竹子,村民反复折腾也没赚到什么钱。现在想开发连片果园,可大家打开地图一看,村组间的山林标注着大块的红色——两千多亩的生态公益林严禁砍伐。

  “真要容易搞早就脱贫了”,丁胜明白,撒钱上项目并不解决问题,工作队一走可能就打回原形了。他和队员们带着村民,上山下塘又跑市场,琢磨如何在产业上另辟蹊径。

  生态林不能动,但是林下可以做文章。长期从事质检工作的丁胜和队员们发现当地特有的冰渍岩和富硒土利于种出高品质的中药材黄精。于是从临近的江南镇请来师傅,带着村民在林下计划种植黄精等中药材两百多亩,顺便在林下养鸡。冰渍岩、富硒土和生态林为药材生长提供了最适宜的纯天然环境,散养的鸡吃掉害虫,又能积粪成肥,形成了完整的林下生态产业链。不光“红线(生态)林里出了效益”,旁边的经济林也没落下,与当地龙头茶厂合作的两百亩有机茶园、对接旅游的黄桃等水果农场正在建设中,村民们踊跃报名参加。以年初还吵着要“危房改造待遇”的村民刘某为例,他现在换了新诉求,“山上的事我要报名”。

  同样巧打生态牌的还有稻田里的黑斑蛙养殖。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胜利村黑斑蛙养殖合作社的生动写照。在扶贫队的扶持下,退伍军人彭显跃建起了三十亩的稻田养蛙基地,带着三户贫困户试水,今年还计划带领10户以上贫困户发展青蛙养殖,规模扩大到100亩,并免费提供技术,统一回收。 “田鸡(黑斑蛙)比牛蛙好吃,最大的机遇是我们是镇上头一家”,立志要当青蛙王子的彭显跃说,守着蛙塘不再外出打工,大伙反而学到了拼市场抓机遇的意识。

  蛙塘边,正为村民联系手工编织订单的丁胜说,带着村民找产业只能算新手上路,“以后的发展还得靠自己,现在村民心里都明白。”

  激活内生动力:“留下一支撤不走的工作队”

????_20180806143748_??.jpg

安化县长塘镇通溪村,扶贫队长刘爽蟾(右一)在村民家走访。

  与丁胜一样,51岁的刘爽蟾也说自己“一来就想着走了后的问题”——如何激活村庄、村民的内生动力,将村里的党员、群众打造成一支撤不走的工作队。

  刘爽蟾是益阳市农委牵头的驻安化县长塘镇通溪村联合扶贫工作队队长。身为益阳市农委新农村建设科科长,刘爽蟾的本职工作与扶贫工作可谓对路。可刘爽蟾进村前先被领导告诫了——“不要把扶贫搞成新农村建设(项目)。”

  刘爽蟾说,驻村后他越来越认同这句话——扶贫最关键不是发钱上项目搞基建,而是激活党员、群众自身的活力。在加强党建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扶志”“扶智”,引导产业新模式。

  党建绝非“务虚”,激发的是每一个人的活力,刘爽蟾说,曾经的通溪村是出了名的涣散村,路边垃圾乱堆,房前屋后邋遢。工作队进村后,村民的第一个直观感受就是村容一下子整洁了,这来自几次组织党员外出学习桃江县朱家村等先进村的成效。

  “别村的产业发展先不说,我们地都扫不好,好意思吗?”知耻后勇激发了通溪人的干劲,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在工作队的支持下,如今村里环境整洁一新,田间沟渠也得到了疏浚,一盏盏路灯也亮了起来。村里几名老党员说,改变实实在在看得到,大家重新燃起了热情。

  今年来,通溪村通过组织党员外出学习、召开会议、开展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干事创业热情进一步增强,为带动动群众脱贫致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党建聚拢了人心,上下一心奔脱贫的“舆论场”也在为贫困户“扶志”补钙。村里曾有几名游手好闲的男子,钓鱼玩牌等补贴,“四十多岁的人躺在屋里等七十岁的老娘喂饭”,被称作是“耍公子”。

  可现在“耍公子”们耍不起来了,刘爽蟾说自己前几天就“骂”走两人,逼着出去做工赚钱。这靠的就是村里党群老少一起形成的“舆论压力”。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扶智”为贫困户扩充了技能,也打开了眼界。就在这几天,30多名贫困户在村里吃上了“技能点菜”,驻村扶贫单位之一的益阳电大,正按照 “点单”提供针对性的种养业技术培训。

  就在不远处,新上马的通溪红薯专业合作社正在调试设备,准备开工。这间小厂将将全村113户贫困户和产业带头人、村集体经济的利益连接到一起,更打开了村民发展产业闯市场的思路:“手工红薯粉好吃可产量低,机压粉丝便宜但口感差,大家一步步尝试工艺流程,终于用现代设备做出了传统口味的红薯粉”,刘爽蟾说,这将成为“通溪的第一项特产”。

  党员的带头作用撤不走,产业发展和闯市场的甜头忘不掉,刘爽蟾说,这才是工作队能给村里留下的“撤不走的工作队”。毕竟,想彻底摆脱贫困、巩固脱贫成果,到头来还要靠村民自己。

  发挥头雁作用:“解决躺下来的问题”

安化县龙塘乡桃仙村,扶贫队长王传武(右一)在回乡青年王明(左一)家中了解竹鸡养殖情况。

  脱贫还需自身硬,面对部分村民等靠要的旧思维,“怎么解决‘躺下来’的问题?”安化县民政局驻龙塘乡桃仙村工作队队长王传武说,这要靠党员发挥带头人、领头雁的作用。

  作为一名常年与扶贫打交道的民政干部,王传武深知一些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争当贫困户”的现象。一年前,王传武和队员们刚来时,村里“争当贫困户”的纠纷还不少,村里识贫开会,不少人带着药瓶和处方单要“贫困待遇”,甚至堵门、打架。而到了今年,村里好几户贫困户数着自家的收入,主动申请“退出”,说“贫困不光彩”。

  这样的变化从何而来,王传武说,他不想讲什么大道理,就讲三个人的故事

  “看咱们的村支书吧”,王传武指着桃仙村支书王大战说,很多村民不叫他王支书,而喊“桃老大”。这一声“老大”,是王大战用十万块钱亏损换来的。

  王大战是种水果的专业户,尤其会种桃子。为了带着村民种水果脱贫,去年桃子成熟时,王大战丢下自家桃林外出给其他果农找销路。大家的果子卖出去了,可王大战家的桃子积压烂了几万斤,算起来损失十万元。感动之下,村里人都喊王大战“桃老大”。

  现在“桃老大”王大战带着村民发展高档水果种植,村里人人服气个个跟上,王传武说,这就是带头人的示范作用。

  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也在扶贫队员身上得到体现,王传武说不怕夸奖自己的队员,“还能给牛做工作”。村里的“老大难”王修来家,一少劳力二缺本钱三没技术,心态有些消极。仔细分析后,扶贫队员胡俊敏带着王修来,驱车百里从仙溪镇的牛市买回两头牛,手把手教他如何养牛。

  可养牛毕竟是个精细活,不多久,没养过牛的王修来有些灰心了,两牛一人彼此大眼瞪小眼。为了保住牛也维持王修来的积极性,去年秋冬,胡俊敏经常拉着王修来,一起上山放牛“陪牛散步”,风雨无阻。几个月过去了,王修来对养牛越来越上心,今年母牛又生了小牛,现在有三头牛的王修来天天泡在牛栏里,说要努力当个养牛大户。

  同样的带头作用也体现在肯发奋的青年农民身上。回乡青年王明自学掌握了竹鸡养殖技术,2017年初成立了生态竹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带着好几户贫困户一起干。目前合作社里有种鸡1100只,年产蛋3.5万枚,每枚种蛋能卖到40元,孵化出来的种苗能卖到每羽120元-150元,驯化后的竹鸡苗每只能卖到四五百元。现在王明注册了品牌,还建起了淘宝和微信的营销渠道,产品销往广东、浙江、安徽、四川等省份,驱车取货的客户源源不断。

  村里不少“老大难”像换了个人似的,从“躺下来”变成“撸起袖子加油干”,王传武说,这靠的就是“头雁”的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曾小颖 钟浩 刘刚贵

编辑:张俊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8/06/83058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