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移民好人家⑤|谢晚良:弃商回乡办合作社 荒山上盛开“油茶梦”

来源:红网 作者:李梅花 方祥文 编辑:康晓乔 2018-08-07 15:42:4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见到他们,离乡背井与他们无关。他们创业的激情和火热的生活,一次次打开记者眼里的乡村图腾,那里有原野乡村、愚公移山、男耕女织……也有现代鸡舍、网红哥哥、新西兰村庄……他们坚韧勤奋、朴实可亲、智慧有志向,他们互帮互促带动一方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娄底移民人家,正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近期,娄底市移民局联合红网娄底站陆续推出娄底乡村振兴“四季歌”移民人家篇系列报道。


1.jpg

DSC_3774_??.jpg

谢晚良在地里察看油茶树生长情况。

  红网时刻 记者 李梅花 摄影 方祥文 娄底报道

  夏日炎炎,高温“炙烤”,湖南省涟源市白马镇孙家桥村移民谢晚良照常在地里忙着给油茶树修枝,指导工人锄草,察看油茶树生长情况,精心护理着4年来日夜牵挂的“宝贝”。

  “现已种植油茶500余亩,平均株高达1.2米,预计2020年开始结果产油。”望着一颗颗长势良好,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的油茶树,谢晚良喜笑颜开。

  谢晚良的家乡孙家桥村,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龙山脚下、山清水秀的白马湖畔。2014年,他弃商回到这里开垦了茶园,并于2016年成立涟源市鑫伟种植专业合作社。

  “由于修建白马水库的历史原因,孙家桥村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是涟源市重点贫困村,也是涟源市水库移民人口最多的村。”皮肤黝黑的谢晚良搓弄着布满老茧的双手介绍道。后来,大部分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家里留下的大多数是老弱病残,使得原本就不多的水田从种植双季稻改成种单季稻,水田逐渐变成旱土,旱土变成荒土,荒土变成荒山。眼看农村的农业产业越来越萧条,谢晚良心急如焚。

  乡村是农民的故土,土地是农民的根。谢晚良不忍看着家乡的土地变成荒山,则不断摸索发展家乡的农业产业,帮助贫困户和困难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

  2013年,谢晚良开始到外地考察学习各类新型种植产业,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初,在邵阳市邵阳县油茶林基地考察学习时,他随即想到农民还是得靠山吃山,只要把山上的土地盘活了,农民的口袋就会慢慢鼓起来。于是,他决定回乡种油茶树。

????_20180806122737_??.jpg

谢晚良和妻子黄闻香在挂着公司和合作社两块招牌的家门前合影。

  “家乡的土壤、气候,特别适合油茶的生长。且茶油的经济价值高,可供食用及润发、调药,可制蜡烛和肥皂等。”决心要发挥余热,规模种植茶树,带动库区移民抱团致富的谢晚良,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先后和移民户68户、贫困户30户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共流转山地和荒土480多亩,移民户以土地入股形式入股鑫伟种植专业合作社。

  请专家检测土壤、气候、湿度等多个指标;学技术和管理;筹措资金……“为了帮他实现‘油茶梦’,我做生意赚钱投入油茶林,空闲时就上山帮忙干活。”回忆起丈夫创业初期的艰辛,妻子黄闻香记忆犹新,并一如既往的支持着。

  “油茶是一个长效产业,虽然短期没有效益,但是油茶树是一年种植百年受益。”谢晚良说,到2022年油茶林将达到丰产期,可亩产茶油180斤左右,实现产值360万元,预计可为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并且延续百年,可以使几代人受惠。

  7月底,记者沿着石阶爬上山顶,看到坡坡油茶林,绿浪连天,发现谢晚良的“油茶梦”已然在移民村里生了根,发了芽。“合作社计划今年投入资金180万元,新修公路3000米,增加流转土地600亩,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打造千亩绿色、健康、环保的油茶基地。”他氤氲着一张难掩喜悦的笑脸,面朝油茶林信心满满地说。

来源:红网

作者:李梅花 方祥文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8/07/83036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