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西苗家阿龙:真情尽洒笔墨中

来源:书画空间 作者:潘丁丁 编辑:李丽 2018-09-10 08:37:53
时刻新闻
—分享—

  文/潘丁丁

  龙清廉(阿龙、弥澳迦龙),一个湘西苗族的后裔,一个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中国苗族著名书画家。

  六十年代初,阿龙还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时候,由于一件偶然的任务,他在著名壁画专家、中央美院教授陆鸿年先生的带领和指导下,来到了西域古龟兹的克孜尔千佛洞临摹石窟壁画。这些近似希腊和印度风格的神奇的西域文化精品,强烈地冲击和吸引住了这位青年画家。他近乎痴迷的、忘我的陶醉在这些舞神、伎乐、供养人和佛传之中。

  人生说来也离奇,有时一个偶然的事件,缘遇竟可以决定人一生的生活之路,阿龙在千佛洞临摹了大量的壁画。同时,他也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西域文明和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民,还有大西北的戈壁和沙漠。毕业了,他便收拾了画具,告别他生活过几年的京都,告别中央美术学院,告别他的恩师蒋兆和、李可染、叶浅予、陆鸿年,带着赤情和抱负来到了新疆,这是1965年。从此,这个(也是第一个)对自己的民族怀有深情的苗族国画家,在新疆工作、创作,一呆就是几十年。既有欢乐,也有辛酸,人生也快,如今阿龙成了老龙。

  新疆和田,这古老的丝绸之路的绿洲,是阿龙的创作之源。他第一次去,连续坐了八天的汽车才到达,满身满脸的泥土。也怪,这个农民的儿子,一到这里便爱上了这里。他喜欢这里人的淳厚,他喜欢这里色彩的沉重,这里人的生存和命运,更是像勾住他的魂一般,使他不能平静。一九七九年以来,他一直在经营着一幅表现和田众生相的长卷《和田一条街》。我见过这幅作品的草图,是二百多个各种不同人物形象的庞大构图,都是些不加粉饰的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强悍的牧羊人、绣花帽的农妇,为了生存而奔波的弹棉老人、筋骨钢硬的农民……一位作家看了这幅画的习作,感动地告诉我说:“阿龙是位有责任感,富于人性的画家,他的画无媚相、无华彩,也并不时髦,而是用一种朴素的语言塑造着人,更重要的是塑造着那些我们每天与之相交相近的普通人……”我以为蒋兆和先生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流民图》的创作风范,是在影响着龙清廉的审美品格。

  我喜欢他的字,我不去考察他曾临过什么碑帖。追溯的是哪家源流,但我常常被他字的豪气、骨气,与那纯真如孩子般的自由自在所感动,我以为好的艺术品都是朴实自然的,不造作的、大气的,而雕琢属于小技,我常常想,阿龙如此一个瘦弱书生,何以挥洒就这么狂放无羁的满纸淋漓呢?我说阿龙心中有一片大海,书比画更能情感化。更能自由流露他的心迹。他房中挂有一幅自题之作——“龙性难驯”,我以为是个性的高扬,是对生活与艺术不入俗流的警戒,也是对自由潇洒的渴求。

  湘西自古多风流,这是楚文化的风水宝地。近代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和画家黄永玉都出生在这里。湘西是美丽的,湘西是神秘的,它被世界称为“傩文化的活化石中心”。它的民风、它的景观,总是给人一种诗的联想。阿龙近期的故乡之作,流露着一种游子对母亲的深情怀恋。许许多多本是极为常见的题材,他也画得有情、有韵、有味。“万里家山如梦”,那些乡情、乡音、乡愁的故乡之忆又形于笔墨了,他说:“回到家乡,跑了一些地方,看了很多东西,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一切又好像依旧……像是一场梦,真想大哭一场。”这个多情的苗族画家,他心里的感触和思绪总是无尽无极的,他总是那么沉重地进行着种种思考。

  一个苗族画家,远离家乡,带着一种纯真之情在西部边疆献出了青春,用自己的画笔画着维吾尔族兄弟,丰富着边疆的文化。这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即使画家的经历有过艰难的承载,有过内心的隐痛,但新疆的造化,却又充实了这位苗家兄弟的艺术生命,使之走向成熟,这不能不说是阿龙的幸运。“人生长恨水长东”,阿龙喜欢李后主这句词,他是以一种审视的冷静和放眼的壮怀来扩展这句词的意蕴的。人生哪能事事都如意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说,我在焦灼的挣扎中,进行那种属于时代和我自己所要的创建,哪怕哭着也要往前爬。他对前景充满着激情。

  龙清廉,笔名阿龙,号弥澳迦龙,苗族。1938年生,湘西古丈人。195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蒋兆和、李可染、叶浅予等当代名家,后入蒋兆和画室专修人物画。1965年毕业分配到新疆工作,先后在新疆博物馆、新疆展览馆从事陈列展设计和美术创作。1980年初调入新疆画院从事专业美术创作和研究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来源:书画空间

作者:潘丁丁

编辑:李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