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醴陵:因户施策 农业大镇的产业脱贫路

来源:红网 作者:邓立平邓立平 匡凤 甘瑶 编辑:陈纲 2018-09-13 11:01:1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 通讯员 邓立平 匡凤 甘瑶 株洲醴陵报道

  传统农业乡镇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醴陵市石亭镇的答案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积极发展产业,从土里刨金。截至去年底,全镇468户1549人,实现脱贫205户748人。2018年,182户632人有望实现脱贫。

  种植结构一变,收入翻了番

  秋收时节,石亭镇苏家垅村玉米地里,黑色的须穗伴随着微风欢快地跳起了舞。贫困户苏见主忙碌着采收玉米,不一会,就采收了一满筐里。

玉米地里,苏见主挑着一担满满的幸福。

  苏见主今年58岁,患有肺结核多年,2014年被纳为贫困户后,先后得到医疗救助等政策帮扶,妻子在外务工。在扶贫干部鼓励下,2017年,苏见主将水稻改种蔬菜和玉米,获得成功。今年,他将种植规模扩大到3亩,其中玉米1.5亩。为避免产出高峰积货滞销,他还将玉米、蔬菜进行错峰种植。悉心照料的糯玉米颗粒均匀饱满,成为集市上的抢手货。“双季玉米、蔬菜都丰收了,收入2.5万多元呢!较往年翻了一番。”丰收的喜悦,给苏见主带来了十足的底气和信心,“今年,我脱贫脱定了。”

  合理利用资源,他脱贫信心足

  花溪村贫困户刘可大,一家三口,本人患肾结石、尿道结石等多种疾病,大女儿今年读大三,小女儿尚在学龄前。

  “年中新建了2个牛棚,现存栏牛126头,其中肉牛21头,繁殖用公牛4头,母牛60头,小牛41头。”在合作社务工的刘可大如数家珍:“母牛们都非常给力,下的60头牛崽全都活了。产崽率和存活率都是100%。”

在合作社养牛,刘可大收获喜悦。

  2016年,刘可大将5万元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入股合作社,参与利润分红,并在合作社务工,月工资2000多元。

  “牛场每天都产生大量牛粪,那可是种菜的宝贝。”刘可大“变废为宝”,在牛场边种植了4.2亩南瓜和冬瓜:“仅8月份就收获1.75吨南瓜、0.75吨冬瓜,每公斤3元左右。九月初还送了1.25吨菜到城里姜湾小学食堂……”

  牛儿们丰产,蔬菜丰收,刘可大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向地里要收入,他安居又乐业

“今年,是值得庆贺的丰收年。”正在竣工的新房前忙着妆点前坪的樟树村贫困户廖相为说,“种上些桃树、柚子树和桂花树,美化美化环境,准备挑个好日子入住……

  55岁的廖相为患有间歇性的精神疾病,儿子患多重一级残疾,离不开人照顾。“享受了医疗救助等扶贫政策,但自己也要想办法增收。”廖相为决定向田里要收入,在干部们协助下,他流转稻田种植双季稻。今年,种植的8亩早稻喜获丰收,除留足家里用的外,卖出2吨多,刨去成本,收入4000多元。目前晚稻长势喜人,预计亩产不下500公斤。

  今年6月,镇村干部和结对帮扶责任人筹资,为廖相为新建了一栋60平方米的房子,两室一厅一厨一卫,接通了水电。“搬进新房后,干部们还打算购买一部分家具为我贺新呢。”洋溢在廖相为脸上的笑容,犹如秋日午后的阳关般灿烂,“党和政府对我们太好了。自己更要努力。明年争取多种地,多产粮。”

来源:红网

作者:邓立平邓立平 匡凤 甘瑶

编辑:陈纲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9/13/82225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