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鼓口袋还要富脑袋 梅仙乡里吹来文明风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王珏 编辑:刘威成 2018-09-19 22:29:28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吴公然 通讯员 王珏 平江报道

  房子建得越来越漂亮,道路修得越来越宽敞,生活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在广大农村地区,这些有形的物质文明建设在改革开放40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乡风、习俗、观念等无形的精神文明建设又做得如何?

  农村历来有操办红事、白事的习俗。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农村地区办酒“标准”也越来越高。愈演愈烈的攀比风,不但造成了巨大浪费,还给群众带来很大负担。湖南平江县梅仙镇下大力气移旧风易陋习,成为乡风文明变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2018年7月10日,湖南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暨推进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视频会议在长沙举行。杨杨/摄

  拆掉“活人墓”,殡葬改革惠及农村百姓

  2017年6月16日,平江县梅仙镇钟家村的古稀老人钟彩仁成为新闻焦点人物,他在当地第一个带头拆了自己的“活人墓”。“活人墓”并不是金庸小说中古墓派的“活死人墓”,而是当地人在60岁前提前为自己修好的墓,是当地祖辈流传下来的习俗。

  “这种习俗的力量非常强大,如果有人不这样干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钟彩仁表示,当地传统风俗认为建好墓地,既是孝顺父母的表现,又可以让子孙后代兴旺,活着的人还有面子。谁也不想背上“不孝”的骂名,就算家里经济再困难,借钱也要建好它。

  于是建“活人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花费越来越高。这样做的结果是,乱埋乱葬随处可见,大量的耕地、旱土、林地被侵占;坟堆越建越大,一个墓地占地面积从几平方米、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甚至上千平方米;墓地越来越豪华,价格从几千元几万元到几十万元,有的造价甚至超过百万。

  修“活人墓”这一陋习必须改变。近年来,梅仙镇向陋习亮剑,推出殡葬改革措施:对自愿拆除“活人墓”的群众,除按照1000元至6000元不等补偿材料费用外,还可以免费安葬到公墓山;对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实施树葬、花葬、草葬等不留坟头的绿化生态安葬和河葬的每具给予其丧属补助1000元……

  “进公墓、生态安葬等成了大部分老人死后的选择,这样做的费用低,负担轻。”钟彩仁表示,这是乡村精神文明层次提高的表现。

平江县梅仙镇钟家村的古稀老人钟彩仁在当地第一个带头拆了“活人墓”。

2017年6月16日,钟彩仁的“活人墓”正在拆除。

  灭除“攀比风”,节俭操办减轻群众负担

  梅仙镇青桥村彭丹刚刚考入大学,作为村里为数不多考上重点大学的农村娃,今年尽管没有摆升学宴在村里热闹一下,她却成了全镇瞩目的角色。今年8月16日召开的第二届 “梅仙荣耀”表彰大会上,她代表学生倡议树立新风,告别过去的陋习,全镇128名大学新生全部没有摆升学宴和谢师宴。

  但在过去,梅仙镇却非这种情况。不论是平常的婚丧嫁娶,还是诸如孩子满月、上大学、参军、升迁、乔迁、开业、老人过寿等都会办酒。今年70岁,曾担任梅仙镇三里村村主任李度元说,他一年工资4000元,人情开支达2000多元。“那些邀请你去参加的各种宴会,不去就是瞧不起人。”

  送出去的礼金只有通过办酒才能收回,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人情负担越来越重:礼金从开始的几十元,几百元,到上千元;摆酒席从十几桌、几十桌、到上百桌;每桌最少十个菜,还有冷热拼盘,烟酒饮料,造成严重浪费……农村普遍认为事情要大办才能体现自己有面子,车辆比台数、酒席比规模、烟酒比档次、戏台比场数、乐队比人数、道场比天数、拱门比个数。

  李度元表示,不管是喜事,还是丧事,普通百姓办酒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后面为了攀比和回收人情刻意去办酒就走偏了。这些宴会看似热闹,人情味好像很浓,其实背后却是冰冷的利益考量和算计。

  改革开放后,村民的口袋好不容易逐渐鼓起来,不能把钱浪费在大操大办上,这种风气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梅仙镇党委书记黄进军表示,要想改变这种乡村陋习,抓好全体公职人员、村两委成员、党员等关键人物是重点。于是《梅仙镇关于进一步规范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等文件陆续出台,抓住了移风易俗的“牛鼻子”,全镇80%的大操大办得以改变。

  几年前,该镇三里村村民陈武兴的母亲去世,他家办了5天道场,大办丧事。去年他女儿出生,一场酒都没办。他说,这种改变,百姓非常受益。

2017年12月12日,“治陋习、树新风”专题文艺晚会在岳阳市文化艺术会展中心举行。图为小品《人情》。

  劲吹“文明风”,脱贫攻坚谋经济发展

  从事事都办酒,人人都建“活人墓”,到拆除大部分“活人墓”,建公墓推进殡葬改革,收缴销毁价值上百万元烟花鞭炮,规范红白事宜操办。

  如今的梅仙大操大办的少了,乱埋乱葬没了,乡亲们之间的攀比风气淡了,人情开支不再是负担,邻里之间更加团结互助,生活环境更好,大伙脸上洋溢着文明之风吹拂后的笑容。

  黄进军表示,梅仙镇乡风文明的改变,等于卸下了困住发展手脚的枷锁,可以把精力放在脱贫攻坚、发展经济上,老百姓的生活将更有奔头。

  在脱贫攻坚上,该镇创新措施,每周开展一次脱贫攻坚工作讲评和一次扶贫政策知识考试;每村明确一名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要求每周在村级工作3天以上……集中人力、物力和精力全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在经济发展方面,该镇正在推进特色产业小镇项目。项目充分利用现有6000亩鲜果基地和“空心房”整治退出土地,做足发展文章,打造集鲜果种植、果品加工、人文旅游于一体的精品特色产业小镇。

  1978年,改革开放之春风吹拂神州大地,这股风鼓起了无数农村百姓的口袋,很多人买了车,建了房,生活水准节节高。然而仅仅鼓了口袋,没富脑袋,旧风陋习依然没改,就不是真正的小康,也不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只有既鼓口袋又富脑袋,农村才能成为宜居宜业的理想家园。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王珏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9/19/82090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