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族魂】黄兴:勇健开国宁静持身,他活成了“笃实无我”的模样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编辑:陈雪骅 2018-10-20 20:39:20
时刻新闻
—分享—

辛亥革命元勋——黄兴。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艳 长沙报道

  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

  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1912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周年纪念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黄兴写下34个字,联文字字挺拔,屹立千秋,如生铁铸成,只字也不能更易。在那血雨腥风的岁月里,无数民主革命党人出生入死,百折不挠,他们“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民主精神高涨,思想得到很大解放。

  百年辛亥风云志,一代英雄民族魂。时间如白驹过隙,当年辛亥革命的义士们已随岁月雨打风吹去,但硝烟中的民族魂从未磨灭。

  “黄兴的一生,就是革命的一生,无我的一生。”10月20日,在黄兴故居纪念馆、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纪念馆馆长胡群义的帮助下,记者见到了黄兴长孙黄伟民。遥望岳麓山,81岁的黄伟民陷入历史烟云,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花了30年时间研究黄兴生平,理解祖父的家国情怀,从他的叙说中,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又一次从历史中向我们走来。

  “投笔方为大丈夫”

位于黄兴故居的黄兴铜像,讲述了他的戎马一生。

  从一介温润书生转变成浴血奋战的将军,黄兴从未犹豫。

  19世纪末、20世纪年初,中国大地烽烟四起,警钟频传,“分割之惨,灭亡之祸,悬于眉睫”,当时,许多爱国知识份子扼腕思奋,纷纷走向爱国救国的革命道路,年轻的黄兴正是这批爱国志士之一。出生湖南长沙名门望族的他自幼喜爱武术,对八股文深恶痛绝,按他自己的理解,读书不是为了求仕,而是为了求“真知识”。

  “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投笔方为大丈夫!” 1902年,黄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在那里,黄兴意识到反帝必须反清,于是毅然放弃留学,回国开展反清革命。

  为了革命,他做到了毁家纾难。1903年11月4日,是黄兴29岁生日。黄兴先后联系宋教仁、周震麟以及在长沙明德学堂教书时发展的进步学生胡瑛等人,利用做生日酒的名义,办了两桌酒席。在推杯换盏的掩护下,中国国内一个以推翻专制统治为目的的革命组织——华兴会宣告成立。

  华兴,兴华,一如他将自身名字“黄轸”改成“黄兴”。 黄兴被推举为华兴会会长,成立当天便拟订“直捣幽燕、驱除鞑虏”“雄据一省,与各省纷起”。没有经费来源,黄兴便劝说家人,卖掉了老家的“祖遗田产近300石”以资革命。

  “‘还我黄帝子孙的河山,复我中华民族的自由平等幸福’,这是他的最高理想,也就是他的中国梦,他真诚的爱国心。”在著名黄兴研究专家、武汉大学教授萧致治看来,如果沿着旧文人读书做官的道路走下去,黄兴一定官运亨通,求得个人一生的荣华富贵。但他却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一切以“国利民福”为唯一宗旨,以拯救国家危亡、振兴中华为职志,把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事业。

长沙黄兴路街口的黄兴巨型铜像高达8.5米,表现的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后,黄兴穿着西装,右手挽着外套,风尘仆仆回到故乡长沙的场景。

  “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

  借助华兴会,黄兴树起反满革命的的旗帜。然世事艰难,华兴会的第一次起义因泄密而流产,但“豪侠云集”成为后来同盟会诞生的主要基础之一。

  1905年,历史的使命让孙中山和黄兴让两位伟人走到了一起,开始了精诚合作。那时,80人聚集一堂,筹划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此后的5年时间里,孙中山受到清政府通缉被迫流亡海外,黄兴则亲临指挥,辛亥“十次革命”无役不从,身先士卒,可歌可泣。这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即使被击倒一千次,只要还剩一口气,他就会挣扎着从血泊中第一千零一次爬起。

  广西钦廉上思起义,黄兴率200余人相继与2万余清军鏖战40余天,七战七捷,威名大震;“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以此当绝笔。”这是黄兴1911年在黄花岗起义前写下的遗书,他率领着一百多人与百倍于他们的清军展开了破釜沉舟式的决死斗争,此役极其悲壮,喻培伦、林觉民、方声洞等爱国人士牺牲,黄兴右手中食二指被击断,成“八指将军”;武昌首义后,他任战时总司令与清军激战一个多月,为各省响应起义、宣布独立赢得时间,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蚍蜉撼大象”的革命在当时看来是无望的,何以要飞蛾扑火?因为黄兴等人早已把生死置之脑后,因为他要给全国沉睡的人民敲响警世钟。后人如此评价:“这样的轻身以酬革命绝非一时血气之勇,而是真正明了革命的意义。”

  用文学家高拜石的话来说,黄兴是个“敢作敢为、硬干苦干的人物,出生入死完全不当作一回事的”。 正是这种向死而生的壮举,黄兴被誊为中华民国开国二杰之一,与孙中山并称以“孙黄”。

  黄兴生平最喜欢跟身边熟悉的人讲“慢慢细细”。这是一句长沙土话,意思是要慢慢来,不要着急。就在这个“慢慢细细”里, 黄兴还赋予了一种包容、不计较的内涵在里面。秉持着“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革命初心的他,不与争名夺利,戎马一生后选择了“宁静持身”,于1912年6月辞去官职。后因革命局势变化,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二次革命爆发,黄兴临危受命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1915年,袁世凯称帝,9月底,蔡锷派专人送密信给黄兴,黄兴接信后,立即命儿子黄一欧和秘书石陶钧先后离美回国,参加讨袁护国运动。

  1916年10月31日,为革命操劳一辈子的黄兴因病逝世,年仅42岁。 次年4月15日,黄兴灵柩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小月亮坪。岳麓山黄兴墓里,只有三样东西:一把指挥刀、一个炮弹筒和一个笔筒,代表他戎马生涯所有的光荣和梦想。

黄兴墓,位于岳麓区岳麓山云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麓山寺后,有石级可直达。

  黄兴离去,与孙中山、黄兴并称为“辛亥三杰”的革命家章太炎写下挽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而在日本治病的蔡锷将军万分悲伤,含泪作《哭黄克强》挽联一副: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这幅挽联不仅写了黄兴的勇,而且写了黄兴的品格之高。不久,蔡锷也因病去世,二人同葬于岳麓山。从此明月松林,长伴英魂。

  “笃实”“无我”

  10月20日,长沙,岳麓山脚下。 黄伟民一家居住于此已有20多年。山上,就是祖父黄兴长眠之地。山上山下、每时每刻,黄伟民都感到,这是祖孙间的奇妙缘分。

  黄伟民的父亲黄一欧是黄兴长子,加入同盟会时只有15岁。武昌起义胜利后,年仅19岁的黄一欧凭着赫赫战功当上少将,但根据黄兴的意愿,黄一欧激流隐退。1912年黄一欧与黄振华兄妹赴美留学前夕,黄兴书写了一幅横批“笃实”给黄一欧,希望儿子将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建设人才,后又写了“无我”横批给黄振华,这两条家训由此确定下来。

“笃实无我”四个大字悬挂在黄兴故居正厅的墙壁上。

  “建设共和新事业,铲除世界最强权”,黄兴用生命践行“无我”的诺言。一生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的他,在戎马住惚中,也时时把教育作为建国、救国的政治方策提出,直到逝世之前,他还表示不愿作官,而愿“居一乡为一小学校长,年年替国家培植出十数高尚纯正之人才”。病危弥留之际,黄兴叮嘱黄一欧、黄振华兄妹:“吾死汝勿泣,须留此眼泪,他日为苍生哭,则吾有子矣。”并交代了三件事:一是照顾少年时的战友,二是快点把宋教仁的墓修好,三是要国会抓紧健全立法,只字不提私事和家事。

  对于祖父,黄伟民对所摘录的世人对黄兴的各种评价进行了长时间的考证和研读。他这样评价自己的祖父:“他不是不愿过高贵安逸的生活,不是不想孝敬长辈、陪伴妻儿,不是不爱惜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只是在无国与无我的两难选择中,他宁愿选择后者。”

  “黄兴的家风内涵非常丰富,与其他家族的家风不太一样,它不是立足于一姓一族的兴旺发达,而是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这非常令人敬佩。”湖南省委党校教授汪太理说。

  “黄兴的家族是一个低调的家族,是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家族。”再过5天,10月25号,是纪念黄兴诞辰144周年的日子,黄兴故居纪念馆、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纪念馆馆长胡群义正在筹备省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揭牌仪式,胡群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理解黄兴:黄兴一生以“无我、笃实”为座右铭,因为无我,所以他有变卖家产创办华兴会的举动;因为无我,他在历次“倒孙”风波中力挺孙中山;因为无我,他在民国成立后功成身退。因为笃实,他在下野后回乡办学、办实体,主张修路。而“无我、笃实”也成了黄家后人遵循和传承的精神。

黄兴长孙黄伟民接受记者采访,讲述“笃实无我”家训的来源。文帅伟 

  如今,黄兴的20个孙辈,无论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还是上海、北京、长沙、台湾,大多从事科研、教育和艺术等工作,皆踏实低调认真做事,以各自的方式践行祖训,实在生活。在黄兴故居、黄兴小学,“笃实无我”四个大字高高悬挂,在自家书房里,长孙黄伟民也手写了这4个大字,传给儿子黄柏禹。令黄伟民彭锡玲夫妇俩欣慰的是,儿子儿媳和他们一样,对那段历史十分着迷,也时刻谨记着家训。

  “能继承祖父和父亲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很满足。”在黄伟民眼里,祖父的家训给父亲打下了深刻烙印,父亲从不注重金钱、名利,又把这种精神传承给了大家。虽然过去了44年,彭锡玲还是很清晰地记得和丈夫黄伟民相识相恋的那一幕。对于偶然成为黄家家族的一员,她从“毫无心理准备”到如今完全融入黄家文化。年轻时黄伟民投身于教育和体育事业,后曾任第七至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专职副主委等职务。不管是奔波促建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兴故居、辛亥革命人物纪念馆,多次为黄兴故居捐赠珍贵文物,为蔡锷将军在湖南建起松坡公园,还是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彭锡玲一如既然地支持着丈夫。

黄兴长孙黄伟民(右四)全家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许光达之子许延滨(左三)全家在辛亥革命人物纪念馆留影。

  “什么是价值?就是人为什么活着,黄兴是为谁活着?为国家、为民族……”湖南历史学者郑佳明在《向先贤寻求价值》一文中写道,当代人最缺乏的是价值和信仰,今天纪念黄兴,是在进行一种价值的追寻,在向先贤寻找精神的力量。

  黄兴路、黄兴大桥、黄兴镇、黄兴小学、黄兴医院……如今,“黄兴”印迹潜移默化于长沙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一个百年前驰骋疆场的豪杰,一个百年前叱咤风云的先驱者就这样与长沙紧紧相连,家乡人也以这种方式将他留在记忆之中。而位于长沙最繁华核心的中山路和黄兴路,十字交叉,后人精心打造的孙中山铜像与黄兴铜像相隔不足千米,南北相望,共叙两人的深厚友谊和不朽光辉。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编辑:陈雪骅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10/20/81378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