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控制焦虑,为孩子也为自己减压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唐江澎 编辑:高芹 2018-10-30 10:28:44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记者 唐江澎 通讯员 王梦尧 谢小艳

  与孩子相关的新闻,总是会牵动家长们的神经。不久前,初中生小陈(文中患者均为化名)被老师没收手机后,怕父母指责,选择了割腕这种极端的逃避方式。近日,同样引起家长们关注的一则新闻,主角是来自娄底的喻女士。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喻女士竟然被“气瘸了”。焦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家长和孩子共同的特征。

  此前发布的UC大数据显示,中国妈妈“焦虑指数”中,小孩健康和小孩教育已超过夫妻关系,位列第一和第二,成为最让妈妈焦虑的因素。“育儿焦虑”是病吗?它会对家长和孩子造成哪些潜在影响?如果“育儿焦虑”不可能消失,那如何将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案例1

  被老师没收手机,初中男生割腕自杀

  初中男生小陈被老师没收手机后,选择了割腕。在病房,小陈懊恼地看着自己左手手腕上依然有些肿胀的刀疤告诉医生,爸爸妈妈平时对他的期望很高,不久前,他因在学校玩手机被老师批评并没收了手机,想到父母得知消息后失望的神情,就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逃避。所幸送医及时,悲剧才得以避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医学博士王绪轶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小陈被诊断为轻度抑郁,需要接受干预治疗。

  分析 “育儿焦虑”陷入病理状态是主因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育儿焦虑不可能消失,但家长们应学会控制焦虑,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王绪轶表示,对家长来说,关注孩子成长既是责任,也是义务,而过度的关注所导致的焦虑症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应将“育儿焦虑”保持在正常的范围。

  “焦虑是人类最常见的情绪之一,可以分为‘正常性焦虑’和‘病理性焦虑’。”王绪轶表示,“正常性焦虑”将现实问题集中,并能产生一个清晰、具体的步骤来解决问题,它大多是积极的;而当情绪反应和现实的威胁不相称时,大多为“病理性焦虑”,它不产生明确的行动,仅仅让人深陷在病理性焦虑的沼泽中,降低生活的质量。

  比如说,孩子在学校违纪的事实让家长产生焦虑。“正常性焦虑”会让人分析孩子违纪的原因,合理制定目标与计划,督促孩子分阶段执行;“病理性焦虑”则会让人局限于捶胸顿足、寝食难安、心烦易怒……并将这份情绪无理加诸旁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案例2

  成绩在年级排名前20,初一女生却因自卑而自闭

  初一女生晓笙在同年级将近1700人中,每次考试都稳居前20名。在老师眼中,她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在同学们心目中,她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现在的成绩,我觉得我已经拼尽全力了,可是爸爸妈妈还是不满意,他们觉得我应该考得更好。看着他们那么着急,我觉得自己真的很没用……”然而,不久前,晓笙找到政治老师倾诉,说她自己从没有真正舒心过。

  晓笙告诉老师,自她懂事起,父母就要求她凡事必须拔尖儿,不拿第一就是失败。每次考试成绩公布后,父母的失望都会让她陷入深深的自责,久而久之,这种观念已深入骨髓,让她觉得自己是无用之人。逐渐的,低落成了她的主要情绪,她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也不愿与他人沟通,只有在拿第一时,她才会感到短暂的放松。

  分析 “非黑即白”思维误区影响孩子人格构建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年级前20名的成绩无疑是优异的。王绪轶表示,晓笙长期的不开心,来自其父母思维的绝对化。晓笙父母的这种绝对化的思维,已经让这个家庭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晓笙在家庭中被频繁灌输“凡事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这种绝对化的认知在家庭成员间的反馈过程中不断得以巩固,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判断。

  “对事情的判断,不能只有好与不好两种。事实上,有很多事都不能绝对地说好与不好,或是对与错。”王绪轶表示,若凡事都陷入这样的思维误区,孩子便会全盘否定自己,终日担心、沮丧、失意,最终陷入抑郁。

  王绪轶提醒,“非黑即白”的思维误区很容易让人的认知出现偏差,这也是抑郁症病人最常见的思维误区之一。

  案例3

  孩子学习成绩差,妈妈一夜被“气瘸了”

  孩子的成绩不好,娄底的喻女士又焦心又生气,一觉醒来,竟然感觉全身没了力气,走起路来也变得一瘸一拐的。

  喻女士的丈夫李先生紧急陪同她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为她做了核磁共振以及肌电图等相关检查,但结果均无异常,喻女士的不适症状依然明显。

  之后,喻女士来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问诊。据接诊的潘腾苏主任医师介绍,喻女士身体各项指标并无明显异常,经仔细询问才知道,喻女士的孩子马上要小升初了,但孩子的成绩并不好,近段时间,她一直处在对孩子升学问题的深深担忧中,心理负担很重。结合其临床表现,医生诊断喻女士患上的是癔症。

  分析 焦虑的目的应该是促成行为改变

  潘腾苏介绍,癔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事实上,喻女士把自己气病了,也并不能解决孩子成绩差的问题。

  “许多家长都会陷入一个误区,将情绪变成目的,发一通火,小孩挨完骂,这事儿也就结束了。除了让孩子反感之外,这样的处理方式并没能促使事实发生积极转变,还可能导致自己情绪失控,受情绪所害。”潘腾苏表示,情绪只是个过程,它的目的应该是让行为发生改变。当孩子的表现不如人意时,与其深陷于焦虑,不如去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改变现状。

  潘腾苏表示,家长可以为孩子设置具体的、分阶段的目标。为了督促孩子的行为,最合理的方式是把一个宏观的大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与孩子共同完成。例如,孩子成绩退步,比起一开始就对他说要考进多少名,倒不如督促他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每天检查课堂笔记、作业完成情况等。

  调查

  逾八成家长经历过“育儿焦虑”

  近日,长沙晚报官方医疗微信公众号“三湘名医在线”通过电子问卷和现场调查的方式,对“育儿焦虑”的现状进行了随机调查。我们对其中52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超过80%的家长经历过“育儿焦虑”,其中,接近70%的家长在现阶段正被这种情绪所支配。在我们的调查中,仅有4%的家长在“评价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表现”时,表示很满意。

  面对“您是从孩子的哪个阶段开始感受到育儿焦虑的”提问,14.1%的家长表示从孕育阶段就开始有育儿焦虑,另有11.4%的家长表示是从婴幼儿阶段开始的,19.6%的家长表示从小学阶段开始。“育儿焦虑”最集中体现在孩子初高中阶段时,39.8%的家长表示在这个阶段明显感到焦虑,不过也有15.1%的家长表示从未有过焦虑。

  在“孩子让家长感到焦虑的问题”中,学习习惯排在首位,74.9%的家长选择了这一选项,其次分别是学习成绩(48.6%)、是否参加课外培训(42.6%)、家庭成员理念冲突(40.2%)、孩子手机或游戏成瘾(37.8%)、校园安全(34.4%)、是否购买学区房或租房陪读( 28.5%)、教育支出(26.1%)、是否择校(24.3%)。

  在调查中,超过70%的家长表示“孩子的升学考试,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自己的饮食和睡眠”。成为父母后,超过60%的家长表示会为自己的学习成长和职业发展感到焦虑。

  因育儿问题产生焦虑时,76.8%的家长表示会心烦意乱,42.4%的家长表示会感到恐惧,担心自己育儿方法不当影响孩子的成长,38.9%的家长表示会乱发脾气,更有32.1%的家长表示感觉自己要发疯,心跳、呼吸加速,28.0%的家长表示有打人的冲动。

  应对

  需要医学干预,更需要家长转变育儿观念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曾表示,今天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代的父母都更爱思考‘如何做好父母’这件事”。80后、90后这代人,在物质上不像上一辈那样匮乏,自然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其中就包括养育好子女、构建更好的家庭关系。然而,“如何做好父母”的信息太多太杂,常常让人无所适从。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心理治疗师徐佳佳表示,家长的焦虑情绪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或多或少地传递给孩子,如果让孩子长时间感受这种焦虑,会让孩子对所处的环境产生不满情绪,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孩子在所处环境中健康成长,也会影响其成年后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以及整个社交关系。同时,这些情绪问题也会影响到家长自己的身体健康,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不适,如失眠、头痛、胃部不适等,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幸福感。

  “父母应不断学习、改进,知悉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个性化的专注力训练方式,合理释放情绪,切勿盲目焦虑,将情绪传递给孩子。”徐佳佳表示,情绪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释放和表达,如绘画、游戏等,可以全部家庭成员一起参与,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而不仅仅是对他的种种要求。

  王绪轶表示,当个别家长因“育儿焦虑”影响到自己或孩子的身心健康时,确实需要医学的干预。不过,大的教育环境,如学校环境、教育经费、课外补习、校园安全等,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合理的制度,最大程度上缓解“集体焦虑”。从家长自身来讲,在大环境下虽无法独善其身,但尽自己的能力就好,学会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优缺点,不要过于追求名校,更不必将上重点大学当作孩子唯一的目标,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也减轻自己的压力。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唐江澎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