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资源开发保护并重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黄利飞 编辑:钟保 2018-11-06 09:01:09
时刻新闻
—分享—

制图\李妍

  湖南日报11月5日讯(记者 黄利飞)11月5日,湖南省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举行,省自然资源厅发布了改革开放40年全省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情况。

  40年来,省自然资源系统忠诚履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管理测绘地理信息、防治地质灾害和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满怀大地深情,担当作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1. 捍卫土地开发底线,多措并举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土地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是最宝贵的资源。改革开放40年来,湖南逐步建立了适合我省省情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释放出了更多的土地红利。

  严格划定和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根据国务院要求,到2020年,我省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595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4945万亩。多措并举之下,2017年,我省现有耕地6226.5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4949.9万亩。

  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自2000年国家实行占补平衡制度以来,我省连续18年实现了占补平衡,保证了全省各类建设用地顺利落地。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十二五”以来,我省建成高标准农田2242万亩;其中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1274万亩,占全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56.8%。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全国领先。2010年至2013年,我省先后启动实施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和连片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县项目,3个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总规模为864万亩,总投资为186亿元。201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一批“旱地改水田”项目,为全国占补平衡工作理念更新、制度创新提供了经验。2018年,湖南成功入围全国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

  2. 严格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推进矿业发展绿色转型

  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享有“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矿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40年来,我省累计投入地勘资金107亿元,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48个,探获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3.6万亿元。

  以前,我省矿产资源多被粗放开发利用。新的历史时期,湖南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绿色矿业发展。

  优化整合矿山数量。从2000年开始,我省持续深入推进矿产资源领域专项整治、整顿、整合,全省矿山数量由1.1万余个,优化整合到5600个,其中煤矿由1120家整合到283家。

  开展自然保护区内采矿权清理退出。目前,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中,涉及到自然保护区的省级发证采矿权已全部整改到位;下一步,将督促县级自然资源部门对退出的矿业权进一步加大巡查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行为,防止反弹。

  矿山“披绿”工作稳步推进。目前,我省建成了国家级绿色矿山20家;围绕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500余座矿山、21万亩土地恢复了生态。

  3. 防灾减灾、扶贫攻坚,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40年来,湖南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自然资源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湖南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超2万处。近年地质灾害发灾数量年均在3000起以上,防灾形势严峻。

  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通过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在守护生命、防范风险等方面成效显著。

  狠抓地质灾害群防群测体系建设。40年来,我省累计投入地质灾害治理资金58.23亿元,实施治理工程2932项,成功避让地质灾害上千起,转移安置群众近10万人;仅2018年4月至9月汛期期间,全省各地通过加强监测预警等措施,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2起,紧急转移420人,避免经济损失783万元。2014年,我省纳入全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重点省。

  建立健全拆迁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不断建立健全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体制机制,既维护了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又确保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重大项目落地。

  为贫困地区专项下达用地计划。省自然资源厅在扶贫攻坚中主动作为,为贫困地区专项下达用地计划。2013年以来,全省35个贫困县利用增减挂钩政策实施增减挂钩项目95个,筹集资金73.65亿元,带动了乡村振兴。

  4. 提供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实现地理空间数据共享

  从模拟测绘、数字测绘、信息测绘到大数据测绘,湖南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增强了省自然资源厅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服务保障能力。

  地理信息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湖南省已建立了卫星导航定位地面增强系统基准站网(“一网”),因融合了北斗系统的导航定位服务,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和居民出行等各领域。建成了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基础工程数据库(“一库”)和以省市两级天地图为支撑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一平台”),其中服务平台已经形成全省21.18万平方千米的矢量电子地图全覆盖。

  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不断强化。得益于天空地一体化的遥感监测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我省能及时获取国家高分系列卫星、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施了覆盖全省的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建成了35类80个数据库的海量自然资源数据库。

  地理空间数据成果实现共享。省自然资源厅每年无偿向各行各业提供价值近15亿元的数据服务,提供各类地理信息产品、图幅91.2万幅,地理信息数据446TB,实现测绘服务总产值 148.48亿元。其中天地图·湖南为40多个部门搭建了150多个应用系统,较好地满足了政府决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应急救灾、国防建设等领域数据需求。

  5. 完善职能职责,系统推进资源配置和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省自然资源系统的土地、矿产、测绘等职能部门各自为政;1994年,我省组建省国土测绘局;2000年,组建省国土资源厅;2018年,组建省自然资源厅。

  40年来,省自然资源系统实现了从分散多头管理,到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两统一”的历史性转变。职能完善、职责明确的同时,资源配置和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亦不断深入。

  国土调查查清全省自然资源“家底”。从1979年开展土地资源概查以来,我省相继完成了第一次、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和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2018年又启动了第三次国土调查。我省自然资源“家底”逐渐清晰准确,为建立完善权属清晰、权益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奠定了基础。

  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地位不断增强。在资源配置方式上,从1992年浏阳市敲响“三湘土地拍卖第一锣”开始,我省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实现了从无偿到有偿的市场优化配置资源方式变化。

  智能自然资源监测监管体系逐步构建。在资源管理方式上,我省相继下放、取消了30多项审批权限;如将分散在多个处室、39个工作日的土地审批,集中到1个处室、20个工作日完成。构建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全方位、全天候的智能自然资源监测监管体系,“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如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了登记机构、簿册、依据、平台“四统一”,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黄利飞

编辑:钟保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