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产业花开千家富 解读产业扶贫的“蒸湘样本”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唐曦 陆意 编辑:李丽 2018-11-27 09:31:03
时刻新闻
—分享—

  唐曦 陆意

  “我这些‘雨母走地鸡’很走俏,很多人抢着预订呢!到年底,我不仅可以还清欠债,还能有一点存款。”11月23日,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镇幸福村贫困户罗革远,熟练地给鸡圈消毒杀菌。他说,区里为他量身打造的养鸡脱贫致富的项目非常好,让他对生活充满信心。

  从“输血扶贫”转向“造血扶贫”,致富产业的培育是稳定脱贫、稳定致富的关键举措。近年来,蒸湘区牢牢牵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非公经济参与扶贫产业经营,引导贫困户吃上“产业饭”,实现“自我脱贫”。

  目前,蒸湘区特色产业扶贫已覆盖全区1221户375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强劲带动,全区贫困户内生动力切实增强,产业扶贫硕果累累。

  支部建到产业链上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近年来,蒸湘区积极探索“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帮扶模式,将党组织嵌入到产业扶贫之中,通过引导村党组织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鼓励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组建产业党支部等举措,实现“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

  “今年梨子收成好,很多人上门订货,7月底已经卖出去5万公斤了,合作社人均年增收在1000元以上。”衡阳市鸿运翠冠梨种养专业合作社创办人、呆鹰岭镇土桥村党总支书记褚秋元介绍,翠冠梨盛产时亩产可达1500余公斤,亩均收益达1.5万元,是村里的致富产业。

  然而,致富产业的落地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家没种过经济作物,怕亏本不敢种,我就带头种,给他们探探路。”褚秋元回忆2009年带头种30亩翠冠梨的场景。

  经过多番探索与技术改进,2011年翠冠梨顺利挂果并小有营收。褚秋元赶紧找来肖瓦屋组、毛家冲组、召家湾组等地村民召开座谈会,一面给大家汇报头年种植情况与收益,一面把自己的产业规划说给大家听,打消大家的顾虑。2016年,全村翠冠梨和砂糖橘种植面积拓展到200余亩。

  今年,合作社又按照“党支部+致富带头人+党员+贫困户”的模式,成立党员群众致富联合体,多次组织全村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带动全村新种植翠冠梨9000余株,引种云南沙糖橘2200株。7月底,村里还举办了首届电商扶贫节暨翠冠梨采摘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

  近两年来,衡阳市鸿运翠冠梨种养专业合作社先后吸纳300余名党员群众加入,党建力量渐渐呵护土桥村的“产业之花”生根、发芽。目前,合作社又在褚大屋、高书房两组建立了200亩的鳜鱼生产基地,实现了年产值超100万元。

  鸿运翠冠梨种养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党建促扶贫典型在蒸湘区还有很多。通过“党建+产业扶贫”模式,蒸湘区今年又筛选出11家新型经营主体、200多名致富能人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并精心确定了25个项目为产业扶贫实施项目,充分释放党建扶贫新活力。

  “万企万村”精准帮扶

  “没想到这里的蔬菜既新鲜又便宜,以后都不用赶远去菜场啦。”11月25日一大早,衡阳崇盛晶珠优加城市超市的“扶贫专柜”蔬菜销售区围满了前来选购的市民,附近居民李奶奶挑选了一大袋新鲜辣椒后乐呵呵地说。

  农超对接是蒸湘区非公经济助力产业扶贫的一个创新举措。“我们在部分贫困村调研发现,贫困户的时令蔬菜在大规模上市时存在滞销情况,我们就考虑设立一个专柜,帮助贫困户零利润销售。”衡阳晶珠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林立新介绍。

  于是,晶珠优加城市超市“扶贫助农”爱心专柜应运而生。这些山野土货因其新鲜、绿色、有机、无公害等特点,“飞”到超市货架就成了抢手货,颇受市民青睐。据超市统计,扶贫专柜果蔬日均销量可达200余公斤,日营业额近5000元。

  非公经济一直是蒸湘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推动力量。今年初,该区发起“万企帮万村”精准帮扶对接活动,挑选了36家企业与18个村结成帮扶对子,并制订详细的脱贫计划,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在投资兴业、吸纳就业、产业开发等方面优势。

  部分企业采取委托帮扶形式帮助贫困户。蒸湘区财政按照每名贫困户2000元的标准拨发产业扶贫补助资金,再由区政府和贫困户联合委托扶贫企业投资经营。委托帮扶分5年返本分红,贫困户每人每年可享受600元分红。

  委托帮扶不仅可以帮贫困户规避产业运作风险,还可以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带动贫困户原地就业。“企业还会跟贫困户签订项目建设绩效评价保证和产业分红收益保障承诺书,确保贫困户利益不受损失。”该区扶贫办副主任张晓玲介绍。

  也有企业将技术和产业“送上门”。“这次我们带了1000多件针织衫来,贫困户只需给衣服穿上四五根点缀的线,每件就可以赚1.2元钱。”衡阳腾跃工艺厂负责人肖跃莲说,她公司每月进村给贫困户进行手工针织技术培训,并免费提供原材料和订单。她介绍,按每人每天加工25件衣服计算,该项目每月可为每名贫困人员增收1000元以上。

  “扶志”扶起产业大户

  在今年的衡阳市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呆鹰岭镇土桥村贫困户刘占魁作为“自主脱贫示范户”代表上台领奖。几年来,种蘑菇、栽桑葚、植香椿,刘占魁从贫困户拼成了产业大户。

  “别人主动来帮我,我凭什么不努力?”2014年,刘占魁被列入扶贫对象,但患病多年且肢体有残疾的他不是“等靠要”,而是励志图强,希望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自谋发展。在参加残联组织的农民技术培训中,刘占魁对种蘑菇产生了极大兴趣,并表示想“试一试”。

  经过两年摸索和起早贪黑地忙碌,刘占魁一家在2015年顺利脱贫。去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他又成立了“衡阳市惠康种养专业合作社”尝试种植桑葚树,一年后挂果赢利,亩均收益超万元。

  刘占魁就是蒸湘区“扶贫先扶志”理念的受益者和践行者,像刘占魁这样“自力更生、自助脱贫”的典型还很多。

  扶贫先扶志,这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要想真正实现稳定脱贫,就要靠扶志、扶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在精神上“富起来”。

  据介绍,蒸湘区通过在产业扶贫项目中建立“项目带头人”激励机制,引导贫困户成长为行业能人,进一步激发贫困户的脱贫斗志,使其自身“造血”能力不断提升。同时,举办科技扶贫培训班,聘请各级农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到基地,为贫困户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让扶贫产业能够“扎得稳、立得硬”。

  今年来,全区先后培训帮扶干部453人,培训贫困户2000人次以上,共扶持起贫困人员产业大户40余户,有力推动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户均年增收在2000元以上。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如今的蒸湘大地,产业扶贫之花遍开,为贫困户们铺就美好致富路。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唐曦 陆意

编辑:李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