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孩子飞向远方——记桃源一中办学育人实践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余蓉 编辑:高芹 2018-12-07 09:54:54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余蓉

  “孩子是未来,学校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腾飞,飞向自己的远方。”12月3日,记者走进桃源县一中(简称“桃源一中”),校长燕立国说。

  强身健体,才能赢得人生长跑

  桃源一中坐落于县城西南部,自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创建,至今已有111年的历史。走进校园,楼舍巍然,苍翠互映,灯箱诗墙,书香氤氲……

  上午10时,正值大课间时间,跑操让安静的校园生机勃勃,能量满满。“孩子正值生长发育关键期,有健康体魄,才能赢得人生长跑。”校长燕立国说。学校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即使是高三,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学期一次运动会,都不曾落下。2017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

  中午12时20分,走进食堂,多个窗口前都排起了长队。窗口上标注着5元区、8元区、10元区等,供应着荤素搭配的不同套餐。一位学生从食堂大师傅手中接过满满一大碗5元餐,冒着热气的米饭上,盖着粉蒸肉、筒子骨萝卜汤和清炒大白菜。

  桃源一中是县级中学,不少孩子来自农村,家境不宽裕。 “5元餐的价格,11年没变。因为我们想,最困难的孩子,也要让他吃饱、吃好。”桃源一中副校长邵华文说,学校食堂坚持保本不盈利原则,今年上半年因肉价大幅下跌食堂有了利润,学校决定全部返还给学生,给在学校食堂就餐的每位学生充值100元。

  “有一天早上我早操前打了一碗粉,不小心跌了一跤全洒了,没想到等我跑完早操回来,食堂的爷爷不仅给我洗干净了碗,还给我做了一碗新的等我回来吃。”高二学生宋家沅回忆起这件事情,至今还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在食堂二层,一面墙贴满了学生留言。“桃源一中的食堂是最有人情味的食堂”“每次把碗交到你们手上的那一刻,觉得自己超级幸福”……

  “一个好学校,首先要让学生吃得好。”燕立国坚信,一道好菜,不仅能温暖学生的胃,也能温暖学生的心。

  生本课堂,让学生思考认识世界

  操场和食堂,让孩子们积蓄了腾飞的身体能量;而课堂,让孩子们获得了腾飞的精神力量。

  走进高一1818班的地理课堂,同学们正三五成组,热烈讨论不同纬度下风向的变化,然后推举代表上台阐释结论。45分钟的课堂,老师刘美桃更像一个乐队指挥,引导学生思考、演练、表达、归纳。“上课完全不可能走神,只觉得一节课上得好快。”陈冠儒同学说。

  这样的课堂在桃源一中有规范的校本表达:“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把思维权、演练权、表达权、归纳总结权下放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老师快乐教,学生快乐学,向课堂要效益,才能够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在教职工大会上,燕立国如此说。

  针对部分老师太拼的状况,学校规定老师一不加班加点,二不乱印资料,三不搞题海战术。晚上10时5分,熄灯铃响,寝室按时熄灯,不允许熬夜。“牺牲学生健康得来的高分,没有意义。” 燕立国说。

  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一个阵地。

  班主任冯国华每次的班会课上,都会选取一个爱国主题,《不问西东》上映后,他自己剪辑播放相关片段,激起学生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他的班上,先后有3名学生考上了飞行员。

  语文老师张晖湘,利用课前5分钟鼓励学生就时事轮流演讲,开展公民教育。有一次学生讲了中兴事件,她发出“中国自主研发芯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谁来承担?”之问,好几个同学立刻站起来“我来承担”,其中田乐径今年就报考了北京科技大学的电子专业,以实际践行自己的承诺。

  情感教育,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育是通过心与心的碰撞、通过平等的交流而达到的。在桃源一中, “情感教育”是推动学生腾飞的另一个动力。

  “其实很多学生的问题不是学习造成的,而是源自情感缺失。”燕立国要求老师对后进生的教育,绝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情感、家庭、生活,综合找出孩子的问题根源。

  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肖程老师,有学生傅诗易沉迷于网游,甚至有了弃学的念头。肖程了解到他父母长期在外经商,家境虽好但无人陪伴,于是充当起“临时家长”,每天早上来到寝室叫他起床,陪他晨跑督促他学习,假期就把他接到自己家,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关心调教,“帮助他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他跟我说,学习其实也蛮有味的,后来就越来越努力了。”后来,傅诗易考上了长春建筑学院。

  在桃源县一中,比起优等生,后进生的待遇更加“高人一等”,享有“谈话优先、座位优先、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的四个优先权。

  1703班学生黄柔斌从一所农村学校考进桃源一中,一开始成绩名列班级倒数几名,班主任朱程楠找她谈话:“学习要讲究方法,预习复习都很重要,不懂的就来问我。”在老师帮助下,她不仅成绩进步,还担任了学生会干部;

  谢沛珊父亲早逝,妈妈改嫁,跟着舅舅生活的她曾一度要辍学,班主任彭迪斌到处给她筹学费,后来她发愤读书,以661分的高分考上了武汉大学;

  周杨同学高三前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倒数几名,但罗勇华老师从没放弃他,每一次考试后都跟他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学习方法,高三后他进步神速,后来考上了湖南科技大学;

  ……

  这样暖心又令人振奋的故事,每天都在校园里发生,悄然改变着一些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余蓉

编辑:高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