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衡阳正青春”系列发布会】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专场答记者问

来源:红网 作者:宋美君 王敏 陆璐 编辑:张俊 2018-12-15 20:27:22
时刻新闻
—分享—

????_20181214103536.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红网时刻衡阳12月14日讯(记者 宋美君 王敏 通讯员 陆璐12月14日,“衡阳正青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邓群策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衡阳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侯建康,衡阳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戴新贤,衡阳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奉小明,衡阳市财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何小平分别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招,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衡阳市聚焦哪些领域、推动了哪些重大改革?

  衡阳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侯建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衡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关键一招,全市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衡阳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在省绩效考核中连续4年位居前列,尤其在五大领域有了实质性突破:

  一是突出高质量发展抓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取得新进展。完善振兴实体经济体制机制,推动经济脱虚向实、行稳致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初见成效。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振兴实体经济“3311”工程计划和工业原地倍增计划,军民融合、有色金属、新能源汽车、全域旅游等8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落子布局、渐成雏形。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争当承接产业转移领头雁。

  二是聚焦“打赢三大攻坚战”抓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体现新作为。制定债务风险化解实施方案,严格控制债务增量, 2018年市级政府隐性债务总量降低100亿元以上。以“一江四水”为主战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国家“长江经济带”污染防治综合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打响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三是紧扣打造最美地级市抓改革,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成功申报获批国家大城市,进一步巩固了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推行“科学规划、精美建设、精致管理”,打造“三江六岸”美化工程;“三清三建”升级版高效推进,城市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引入社会资本投资乡村建设等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

  四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抓改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有了新体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五大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数超过1400万人次,基本实现参保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四连调”,24家定点医院纳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稳步推进化解大班额,全市新增学位11343个;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医联体建设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五是围绕打造最强执行力抓改革,选人用人机制和干部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表彰13名衡阳市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深化党政机构改革、乡镇区划调整改革,治理结构得到优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460项与企业和群众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大力推行“人才新政”,人才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纪委监察委、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平稳推进,有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建设高质量发展。

  记者:这些年衡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请问财政部门在服务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推进改革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

  衡阳市财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何小平: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积极贯彻“财政收入保增长、财政支出保民生、财政改革保利益、财政管理保高效”的理念,努力发挥财政在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一方面,我们狠抓财源、税源。通过培植财源、税源,狠抓收入征管,40年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2.08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52亿元,增长了121倍。财政支出从1.54亿元增长到530亿元,增长了344倍。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债券资金,这些年来我们争资的额度一直稳居全省前列。

  二是民生投入不断加大。几十年来,民生支出占比翻了一番,2017年达到了71.6%。教育方面做到“学有所教”,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惠及学生92万人;社保方面做到“老有所养”,城乡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了“十四连调”。就医方面实现“病有所医”,现在城乡居民医保的财政补助标准已从2003年试点时的20元提高到2017年的450元,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三是财政管理不断规范。健全了财政体制。城区和工业园区财政体制让中心城区发展充满活力;完善了预算体系。从财政收支预算到部门预算,做到“所有收入纳入预算,所有支出统筹安排”;规范了支出管理。大力推进国库集中支付,陆续出台了会议费、接待费、差旅费等系列管理办法,单位花钱再也不敢“任性”。同时,我们所有财政的专项资金都做到有管理办法,用制度管事、管钱。四是打造了阳光财政。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努力让财政资金花得更规范、更透明、更高效。

  记者:请问改革开放40年来,衡阳市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衡阳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奉小明:改革开放40年,可以说是衡阳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优的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衡阳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加速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一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88元,提高到2017年的40321元,增长了140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978年的600元,提高到2017年的6.5万元,提高了108倍,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2.4%上升到2017年的52.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由1978年的3.43缩小到2017年的1.86,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2017年达到63.2%,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2017年达到62%,衡阳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二是产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7.2︰32.8︰20转变为2017年的14.1︰38.7︰47.2。40年间实现了从“农业独大”,到“工业挂帅”,再到“服务业领跑”的深度变革。在此过程中,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并正在全力打造军民融合、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8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将进一步加快衡阳市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三是项目建设发挥了“主引擎”作用。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70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保持在60%左右。通过投资和项目建设,衡阳市初步建成了覆盖“西南云大”的“大衡阳都市经济圈”,建成了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10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以及综合保税区、公路口岸、铁路口岸等系列对外开放平台,培育了10所高校、4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所三甲医院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衡阳作为全省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记者:请问衡阳市在优化发展环境、政务环境方面有哪些便民利民的举措,下一步将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衡阳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戴新贤:近几年来,衡阳市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方面,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集中办。衡阳市委、市政府对政务服务工作高度重视 ,投资打造了高品质服务实体平台。市政务服务中心面积2.2万平方米,设置服务窗口328个,强力推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与企业和群众办事密切相关的52个政府部门实现全进驻,审批服务事项及公共服务事项可实现一站式办理。

  二是规范办。推进审批项目分类管理和流程再造,将进驻事项分为即办件、一审一核件和承诺件三种类型,并分类编制流程清单,审批环节精简64.5%,审批时限减少82.4%,极大的提高了审批效率。

  三是全程代办。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建设领域行政审批改革,设立项目建设代办服务中心,实行“一窗受理、一并办理、一站办结”审批模式。由代办员对项目进行无偿代办、全程跟踪,促进项目快速落地。政府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总时限压缩到60个工作日以内,提速率达67.6%;企业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总时限压缩到47个工作日以内,提速率达74.6%。

  四是网上通办。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提供渠道多样、简便易用的网上办事服务,积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开通了网上政务大厅和微信公众号,完成了电子证照库、法人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与部门系统及省平台实现对接。

  下一步,衡阳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不断完善政务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强化各部门职能进驻,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结时限,减少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提供的材料,大幅提高政务中心即办件立等可取的比例,切实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堵点难点。

  二是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除个别事项外,围绕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依申请办理的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的目标。

  三是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加强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印章应用;加快推进全市一体化平台与各地各部门自建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整合,形成共享交换平台体系。

  四是进一步深化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建设项目模拟审批及承诺制改革,实行工业项目承诺制“零审批”先建后验、重大项目模拟审批“零等待”先审后转、建设项目一站式审批“零距离”全程代办,进一步创新建设项目审批模式,提升审批效率。

  五是强化市县乡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最大限度向基层放权。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服务站点建设,推动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项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最大程度便民利民。

来源:红网

作者:宋美君 王敏 陆璐

编辑:张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12/15/479437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