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二届湘学与现代中国论坛在京举行 众名家共论湘学的世界视野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谢一帆 编辑:刘威成 2018-12-24 23:27:00
时刻新闻
—分享—

第二届湘学与现代中国论坛现场。

  红网时刻12月24日讯(通讯员 谢一帆 记者 蔡娟)12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学文研院研讨室内座无虚席,在40余名学者专家、文化名流、商界精英、媒体代表以及各界人士的共同见证下,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著名学者陈鼓应,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联合主办方代表岳麓书社总编辑曾德明、《湘水》主编黄友爱共同展开由王守常先生题写的“湘学与现代中国论坛”书法卷轴,宣布第二届湘学与现代中国论坛正式开始。

  本次湘学与现代中国论坛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岳麓书社、《湘水》编委会承办,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万俊人担纲主持,邀请著名专家学者陈鼓应、金春峰、汪荣祖、王守常、唐晓峰、孙祁祥、朱汉民、雷颐、欧阳哲生、卢德之、杨念群、孟泽、渠敬东、龚旭东、李少君、杨珺、李欣然与谈。论坛上大家围绕“湘学的世界视野——纪念郭嵩焘诞辰二百周年”主题,从郭嵩焘走向世界的意义以及如何继承与发扬湖湘文化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论坛由北京大学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岳麓书社总编辑曾德明致辞。之后由岳麓书社总编辑曾德明、副社长马美著向北京大学文研院赠送“走向世界丛书(续编)”、《郭嵩焘全集》,渠敬东接受赠书。

曾德明、王守常、陈鼓应、万俊人、黄友爱(从右至左)共同展开书法卷轴,宣布论坛启动。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湘学的世界视野——纪念郭嵩焘诞辰二百周年”,特意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就此主题作引言。在引言中,欧阳哲生教授谈到了湖南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历史过程中特殊历史地位。曾出任英国公使的郭嵩焘可以称得上的“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继郭嵩焘之后,曾纪泽成为第二位公使出使英国,他的经历写成了《出使英法俄国日记》。欧阳教授说,自那之后,湖南籍的学者在中西方面的研究非常活跃,可以看出湖南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研究世界的过程中所做的特殊贡献。

  引言过后,首先由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发言。陈鼓应先生聊到了他对《湘水》的情结,“办杂志对我来说无比重要”,所以陈鼓应先生觉得《湘水》一直办下来很了不起,“湖南人就是有股劲”,“现在全国有哪几个省份有这样的刊物呢”。

  人民出版社原编审金春峰先生也聊到了自己如何与《湘水》结缘,那是缘于一次朱汉民先生的推荐,他就写了一篇歌赋登在了《湘水》上。就这次论坛主题,金春峰先生表达了对郭嵩焘的敬意,他说这不是湖南人对老乡的敬意,而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走出中国看世界第一人的一份敬意。“无数风流人物,几乎尽在湖湘。”郭嵩焘是近代看世界的先行者,忧患意识强,又能知行合一,金春峰先生认为他的思想在今天依然闪烁,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台湾中央大学讲座教授汪荣祖先生说起杨念群教授推荐他来此次湘学论坛,是因为他写过一本《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聊起为何写这本书,汪荣祖先生说是因为看了郭嵩焘的日记,“郭嵩焘的日记不仅有价值,而且内容极为丰富,填补了感情世界的空白”。在写作过程中,汪先生感受最深的就是郭嵩焘非常高瞻远瞩,他想中国走向世界,但是失败了,这也是书名《走向世界的挫折》的由来。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唐晓峰先生则从地理历史方面讲了他对湖南的认识。在湖南西北边,常德有一个城头山遗址,那里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在西边龙山县,里耶秦简的发现表明了秦朝大一统的效率。然后是马王堆遗址的发现,遗址中的一幅地图已经具备了山、水、道路、居民点四个很重要的元素,地图的宏观范围令今人吃惊。这些是中华文明的精品,也是湖湘文化的底色。

岳麓书社向北京大学文研院赠送走向世界丛书(续编)、《郭嵩焘全集》。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先生认为,现在我们讨论郭嵩焘走向世界更有现实意义。他说那个时候的湖南人是极端开明与极端保守的,郭嵩焘是“走向世界第一人”,本应该是湖南的光荣,但却被当时的湖南人当作了耻辱,甚至还要“开除他的湖南省籍”,这就展现了湖南人极端保守的一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教授孙祁祥女士从经济学角度来聊“湘学与现代中国”,她认为这实际上就是文化与现代中国,再具体化就是文化与中国经济,这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一个论题。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但是文化发展如何呢?孙女士聊到了软实力这个概念,只有加强文化建设,中国才能成为一个现代文明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大国。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国学院院长朱汉民先生聊到“湘学与世界视野”这个话题时说,近代以来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湖南出现了一批虽出身本土,但却具有世界性眼光的学者。郭嵩焘就有很深的湖南湘学的背景,但是他要处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就是悠久的中国文化和外来的西方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国际儒联副理事长卢德之先生谈到了郭嵩焘给今人的启示,他认为有以下两点:第一是忧天下,第二则是敢想敢干。郭嵩焘在那个时代告诉了国人“天下”在哪里,这个很重要。敢为人先是一种姿态,在承认过去辉煌历史的同事,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未来,卢先生说这一点郭嵩焘当时就清醒地发现了。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念群先生说湖南这个地方很封闭,但湖南人又总是最快感受到世界的变动,从曾国藩到郭嵩焘都有这个特点。但是郭嵩焘却与当时的主流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实际上洋务运动基本的走向和思路是国富但不一定民强,但郭嵩焘考虑到了,所以说他是逆潮流而动的。杨先生认为郭嵩焘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相当超前的意识,给今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念群先生和岳麓书社总编辑曾德明向北京大学学生代表赠书。

  说起郭嵩焘到底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孟泽先生认为是郭嵩焘对社会变革系统的认知。郭嵩焘觉得制造是最末端的事情,然后是商业,然后是政教,然后是学,也就是说因为学发动政教的变革,然后有商业的逻辑,最后有制造的发展。但是这个判断和当时主流的意见是对立的,他的愿景实现不了。

  湖南作协副主席、湖南日报湘江周刊主编龚旭东先生则聊到了如何看待郭嵩焘。如何把郭嵩焘放到整个湖南和中国发展史上,他的位置是什么?龚旭东先生认为在郭嵩焘之前,湖南的文化是往外输出的,在文化上是往外扩的,但是整个湖南的文化以及中国的文化从郭嵩焘开始变了,在那之后更多地注重输入了,注重怎么样用国外先进的经验来解决中国人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郭嵩焘是着眼于整个中国体系系统的优化来看待中国自强、振兴的问题。

  自由发言阶段最后,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李欣然代表罗志田教授进行了发言。李欣然说他个人对郭嵩焘的关注是郭嵩焘这样的眼光究竟是怎么来的。当其他人都在强调中西相异,郭嵩焘却注意到了中西相通,这也是郭嵩焘在那个时代的独特之处。对这样问题的讨论延续至今,这也是李欣然觉得郭嵩焘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加以发掘进的意义所在。

  与谈人员作主旨发言后,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念群先生、岳麓书社总编辑曾德明向北京大学学生代表赠书。黄友爱主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湘水》的办刊情况,他说《湘水》的主旨就是围绕“湖湘人文”,既要有自然的湘江,还要有人文的《湘水》,希望《湘水》能把诸多湖湘学者串联起来,汇聚成人文的湘江。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谢一帆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12/24/479961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