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衡南柞市:抢抓发展机遇 边远乡镇换新颜

作者:陈纲 袁珂 编辑:陈纲 2018-12-26 09:29:12
时刻新闻
—分享—

俯瞰柞市镇。

柞市镇党委书记阳永生(右)在走访贫困户。

  红网时刻记者 陈纲 通讯员 袁珂 衡南报道

  柞市镇地处衡阳市衡南县西南部,属高山丘陵区,土质多以紫色页岩为主,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偏远乡镇,也是衡阳市32个重点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由于这里的土壤养分贫瘠,农作物多以水稻为主,以花生、黄豆、玉米、高粱为辅,经济作物多为油菜和席草,加上镇区距离市区较远,交通条件较差,在市县发展规划中已逐渐被边缘化。

  柞市镇出产的黑山羊肉质细嫩,膻味极小,营养价值高;这里的乌鸡绿壳鸡蛋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是孕妇及儿童最佳食用蛋类;这里的河阳豆腐口感外酥里嫩,香嫩可口,营养丰富,味道极为鲜美……可是,由于本地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工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导致好的项目难以引进来,本地农特产品难以实现规模化和市场化经营,从而导致镇村两级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全镇多项经济指标均处于全镇中下水平。

  如何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

  如何改变“脏乱差”的城乡面貌?

  如何打造好柞市的经济“名片”?

  要破除柞市发展困局,就必须要直面这些难题,就必须要啃“硬骨头”!这不仅需要勇气与智慧,更需要凝心聚力,群策群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柞市镇党委书记阳永生为“班长”的党政班子,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抢抓发展机遇,狠抓工作落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为契机,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一村一品”项目为重点,以全力打赢“三大攻坚战”为重要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逐渐形成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向好的工作新局面。

柞市镇以前的村组路基本是这样,一下雨便是满地泥泞。

新修建的县级示范性村组公路。

  修好水电路 夯实发展基础

  以前,柞市镇村组公路大多以泥土路为主,一到雨季,道路泥泞,群众出行不便,村民苦不堪言。近年来,在全镇干部群众和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社会筹资、村民自筹等方式,共完成村组道路硬化近30公里,完成村组道路拓宽达12公里,完成镇主干道亮化达16公里,并在湾洞桥村修建一条5.5公里县级示范性村组公路。

  公路设施的快速推进,有效改善了交通状况,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便捷。柞市镇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完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有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全镇9个村161户,1806名贫困人口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确保了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

  由于线路设施老化,洪堰、虎岭、师塘等村村民生活生产用电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为彻底解决村民用电难题,柞市镇党委政府积极同电力部门协商对接,将电网改造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重要举措,积极推进电网改造工程。目前,村民用电问题已明显改善。

洪堰村因地制宜发展席草种植。

光伏发电扶贫项目。

  引进新产业 找准致富门路

  近年来,柞市镇充分利用“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的契机,在大力推介本土特产的同时,也积极吸引更多项目资金来本镇生根发展。结合本镇土质特点,因地制宜,先后引进一批以麒麟农场、绿果生态合作社、清圆种养合作社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并初步形成以黑山羊、黄牛、乌鸡、小龙虾养殖和以沃柑、黄桃、油菜、席草种植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以“一村一品”促村集体经济收入“清零递增”,示范效应明显。

  位于湾洞桥村的麒麟农场,于2015年成立,现已流转土地3000余亩,投资6000多万元。种植椿树和橡树2000多亩,蛋鸡存栏56500多羽,还有湘黄散养土鸡30000多羽、老鸭20000多羽、湘西黄牛200余头和黑山羊1000余只。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红薯种植,种植面积达200亩;投资250万红薯加工厂,与三个省级贫困村128户贫困户签订红薯种植合同,年可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八千以上,解决当地劳动力100余人。2018年,公司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上缴利税达200多万元。

  积极引进光伏新能源产业。在广寺、洪堰、阳兴三个省级贫困村试点引进120KW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实现村级创收达5万元/村/年。通过“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村民劳务输出或入股分红等方式,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达800多人,有效促进本地村民创收增收。

麒麟农庄生产的生态红薯干。

麒麟农庄出产的猪肉深受消费者欢迎。

  打赢攻坚战 增进民生福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群众的安危冷暖就是干部群众的最大牵挂。为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柞市镇始终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围绕脱贫攻坚这个总体目标,紧扣“整村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发展”这个重点,制定发展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全力实施扶贫攻坚七大工程、七大行动。截至2018年底,全镇三个省级贫困村全部实现“摘帽”,共实现贫困户脱贫808户2817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柞市镇始终坚持既要发展也要环保的发展理念,共完成荒山造林1800余亩,森林抚育400亩,补植补造400亩,通道绿化29公里,建设2个秀美山庄。并投入大量资金积极开展以“改善环境、美化村貌、提升品质”为目标的城乡环境同治工作,随着2.1万平方米城镇道路黑化项目和镇内道路亮化工程的竣工使用,城乡面貌变得更加整洁,人居环境变得更加优美,茶余饭后,村民或群聚广场跳舞娱乐,或漫步镇区小道休闲健身,或独居农家小屋遨游书海,文娱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明显提高。

  在柞市镇代泉村杨梅组,原有村民58人,组里的年轻人带着小孩在新疆、长沙、衡阳等地从事大理石加工生意,组里还有6位老人留守。原组长罗俊泌牵头,留守的老人们常年一起吃“大锅饭”,共同劳动;平时则互相关照,守望相助;每逢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大家也是同吃同劳动,不分彼此。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5年多,基本上免除了在外“打拼”人员的后顾之忧。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表示,正在考虑把生意“做回来”,一方面可以就近照顾老人,另一方面也可以支持家乡的建设。镇、村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模式是乡村文明建设的亮点,值得大力推广。

罗俊泌老人在大家平时聚餐的堂屋里。

  就柞市镇下一步如何走,阳永生表示,将团结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发扬苦干实干精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同时着力推动全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书写好新时代“三农”发展新篇章!

作者:陈纲 袁珂

编辑:陈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