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强基固本 武冈高标准农田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关杨博 熊小洋 编辑:陈雪骅 2018-12-31 22:24:27
时刻新闻
—分享—

俯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整治过的项目区河道。

项目区里机耕道与灌排渠结合体。

  红网时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关杨博 熊小洋 武冈报道

  “龙书记,‘高标’还搞不搞?如果还搞我们肯定全力支持啊!”一年多来,武冈市荆竹铺镇党委书记龙强经常被村民问到同一个问题,“群众尝到了‘高标’的甜头,积极性与原来大不一样了”。

  所谓“高标”是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995年至2018年,武冈市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初见成效,建成了幸福、刘家冲、姚家冲等16个规模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高标准示范农田1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69万亩,建成项目262个,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2亿元,惠及187个村的22万人。

  高标准高质量带来高产出高收益

  冬日的艳阳下,武冈市大甸镇陶田村的水渠里流水潺潺,渠道两边是直通村部的新砌水泥路,方便农业机械进出的机耕道一直延伸到农田深处。这里是2016年的农田高标准项目区,项目建设完成两年多来,获得了陶田村村民的高度认可。

  “以前这季节,渠道里基本上是干的。”陶田村党支部书记陶建华介绍,因为过去是土渠,“年年修年年补,不仅冬天存不住水,农忙时候从水源地放水到田里,至少要等半小时。”

  等候不是最磨人的,沿途的跑冒漏滴才是,“放水时候必须安排专人巡查,遇到哪里破损得赶紧堵上,但谁也不能保证今天堵了明天还会不会破。”陶建华说,如今硬化之后的渠道不仅有水长流,还没有渗漏和浪费,“想让水进哪块田就进哪块田。”

  武冈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工作人员介绍,2016年在大甸镇共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2.72万亩,在水利措施中扩建加固拦河坝4座,衬砌渠道39条29.6公里,新建机耕桥5座,改造山塘21座,田间道路建设43条23.57公里,其中26条砂石路12.58公里,17条砼路10.99公里。

  当问及项目建成后的具体效果时,陶建华总结为: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涝保收、方便机械化、省时省力省心。

  “冬季干渠水量丰沛就不用说了,去年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没有大规模减产,就因为积水很快通过渠道排走,大幅度降低了损失。以前的低产田如今成了高产稳产田。”

  更让陶建华津津乐道的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如今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种田的以中老年人为主,过去种一亩田光收割就要雇两个劳动力忙一天,费用大约450块钱,花钱不说,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只能肩挑背扛运回家。机耕道通了之后,收割机收一亩水稻也就150块钱左右,直接用麻袋装了要么喊辆农用车运,要么骑摩托多跑几趟就够了。”

  根据武冈市农业综合开发办的统计,大甸镇的项目建成后,每亩增产粮食100公斤左右,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72万公斤(其中优质稻245万公斤),油料40万公斤,项目区创纯收入总额376万元。

  经济效益上升带动社会效益同步

  2017年武冈市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荆竹铺镇的15个行政村范围内,建设面积3.37万亩,其中改善灌溉面积2.1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2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25万亩,年节约有水量220万立方米。

  “项目建成后一年,不仅村民增收效果明显,随之而来的好处是,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更高,农村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畅。”龙强说,过去农田建设、水利设施修建都是以村为单位进行统筹,在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过程中,“因为是市农业综合开发办根据全镇实际情况制订规划,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部分村民土地占用问题。镇里和村里的干部挨家挨户去讲道理、做工作,毕竟和以前村里统筹不同,譬如譬如水渠,以前能绕则绕,而现在是截弯取直,群众思想上一下子没转过弯来。”

  项目完成第一年,荆竹铺镇的村民们发现,农业用水更加方便,农业机械能开到机耕道辐射的每一块田地,整个耕作方式完全改变了,于是,每当他们遇到龙强总是问下一次“高标”什么时候开始,还提出但凡建设用地有需要,“不需要政府补偿一分钱,只要能在机耕道旁边划块一样大的田就行。”

  不仅是荆竹铺镇,其他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区都有类似情况。“整个建设没有花村民一分钱,真正地让他们做到了坐享其成。”龙强笑着说,现在镇里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干部的话村民愿意认真听了,涉农项目推进无论事前沟通还是建设过程都更加顺畅,干群关系也更加融洽。”

  “让人欣喜的变化还有一个,那就是土地抛荒现象基本上消失了。”龙强解释说,过去因为劳动力缺乏和成本过高,导致一些产量不高、灌溉条件差的土地被抛荒,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升,群众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毕竟种得越多,收入越高,劳动强度反倒没有过去那么大。”

  同时,过去责任田形状不规则、分布零散的情况在项目建设中得到根本整治,“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耕地对于土地流转也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统筹推动资金使用工程建设高效率

  过去,由于农业项目建设涉及的部门多、领域广,缺乏统筹带来的后果是:修渠的不整田、整田的不修路、建设不配套,项目和资金“撒胡椒面”,布点多,效果差。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状态,武冈市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提出了“整合资金、规模开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

  2007年以来,武冈市以建设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导产业集约区为目标,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及国土、水利、交通等23个部门、单位涉农资金与相关行政资源,重点建好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现支农资金、惠农项目、技术力量向项目区集聚,水、电、路、土、林等各项建设同步进行。

  武冈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徐年胜介绍,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共整合支农资金5.12亿元(上级财政资金3.1亿元),“如果还是过去的老办法、旧思路,或许干渠修好了,机耕道要等一段时间,支渠还得再等一段时间,重复建设、工程效率低、资金使用零散等问题依然突出。”

  “但是经过统筹之后,从邀请专家制订高标准项目规划开始,根据工程量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合理安排工程进度,便能够做到高效率又不误农时。”徐年胜以大甸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在镇、村两级组织的积极配合下,武冈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利用四个月时间便完成了大部分工程量,“做到了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受益。”

  除此之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规划中与当地实际情况有所冲突的部分,也能在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层面进行及时调整。

  “陶田村有一段溪流过去是没有桥的,但是这里又是村里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赶上涨水,安全是个大问题。我们仔细研究了政策和规划,核算过成本之后,决定给村民修建一座简易又实用的桥。这座桥修好之后,获得了全村人的赞誉。这说明通过统筹,项目建设不仅能改善农田水利设施,还能提升农村交通条件,一举两得。”

  12月11日,武冈市在官网上公布了农业综合开发办2018年度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项目计划完成情况,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10个,计划使用资金1000万元,截止12月7日,正在实施6个,已完工3个,已验收1个,实际支付金额660.67万元,结存资金339万元。

  “如果不公示,资金使用情况就不能有效接受群众监督。敢公示,说明项目资金使用经得审计、过得硬。这既是对党和政府负责,也是对群众负责,更是对资金使用公平公正公开的自信。”徐胜年说,能够把每一分钱用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为民、惠民。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关杨博 熊小洋

编辑:陈雪骅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8/12/31/480397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