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慈利县汆湖村:一春一秋的坚持 一夏一冬的奉献

来源:红网 作者:王洁 赵舶帆 编辑:王津 2019-02-01 14:19:02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他们,吃在村、住在村,服务在村,与贫困群众结亲戚;

  他们,问农事、干农活,作规划、找资金、跑项目、促发展;

  他们,因户施策,扶贫帮在点子上、扶在关键处,帮助贫困群众脱了贫,奔向幸福生活;

  ……

  他们,就是驻村帮扶干部。

  2018年,全市共有358支工作队,其中国派1支、省派20支、市派90支、区县派247支,共选派工作队成员1082人。

  日前,张家界市市派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办公室联合红网张家界站聚焦驻村帮扶一线,关注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帮扶干部。自2018年9月25日起,我们陆续讲述他们的扶贫故事,诉说帮扶干部的辛勤付出与责任担当。

啊.jpg

立足村情、凝聚民心,结合自身实际,吹响了氽湖村脱贫攻坚的号角,点亮了氽湖村村民同步小康的梦想,成为了“驻”进贫困户心坎里的“自己人”。

啊2.jpg

像张五一这样一对一的医疗帮扶是市人民医院推出的健康扶贫的一项特色。

啊3.jpg

无限地深情积极服务,把氽湖人民当亲人。

啊1.jpg

尽职尽责尽心尽情,得到了氽湖村父老乡亲最真诚地感激和好评。

QQ图片20190130210639.jpg

  红网时刻张家界2月1日讯(记者 王洁 通讯员 赵舶帆)一春一秋的坚持、坚守,一夏一冬的担当、奉献。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中国银行张家界分行驻村帮扶工作队自2015年到氽湖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立足村情、凝聚民心,结合自身实际,吹响了氽湖村脱贫攻坚的号角,点亮了氽湖村村民同步小康的梦想,成为了“驻”进贫困户心坎里的“自己人”。

  “自工作队进驻以来,我们好像就有了‘主心骨’,终于盼来了扶贫‘救星’。”近日,慈利县通津铺镇氽湖村村民李道元激动地对记者说,“工作队为我们全村人安装自来水、为村卫生室配备医疗设备,他们对我们的帮助都是实打实的。”而这只是驻村帮扶工作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为氽湖村进行帮扶的一个缩影。

  深入摸底 为每户贫困户问诊把脉

  氽湖村位于慈利县通津铺镇西北部,有425户143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2户181人,五保户9户,致贫原因多为因病、因残、缺劳力、缺资金等。2014年底,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仅2000元,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后,第一件事就是入户上门,实地察看,见面交流,进厨房,看米柜,揭锅盖,数腊肉,钻猪圈牛棚,下田间地头,了解掌握每户家庭的实际情况,为下一步精准脱贫理清思路。

  “一定要调查掌握村里的真实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底子清,情况明。”摸清贫困症结,坚持因户施策,是推进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前提。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卓名云说:“要根据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进行分类,有侧重的帮扶。同时,要把不是建档立卡户,而家庭真正贫困的家庭纳入到我们医院的结对帮扶中来,通过我们的帮扶,真正使贫困家庭摆脱困境,做到氽湖村没有一个贫困户,共同走上奔小康之路”。

  去年收入怎么样?日常靠做什么挣钱?身体还好吗?还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解决……经过20余天的走访,排查、摸底,摸清了氽湖全村和建档立卡户的详细情况。“帮扶,要从经济上帮,更要从智力上扶,从'根子'上解决百姓的致富问题。”市人民医院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张永祥说。

  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后,驻村帮扶工作队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画蓝图”,根据帮扶对象的贫困程度,分四类进行帮扶,(第一类为重点结对帮扶户;第二类为一般结对帮扶户:第三类为脱贫不脱策户;第四类为新增贫困户),按照一名院级领导牵头,一个党支部为主,一个关联企业参与的模式,充分发挥医院自身“四多二强”(即人多,党支部多,共产党员多,社会资源多,技术强,设备强)和中国银行资金支持力度大,扶贫资金贷款便利等优势,采取一户一策,一户一个帮扶方案,一户一个专人负责联系的方式,实行分类管理、精准帮扶。对第一类帮扶户,采取政策倾斜、项目倾斜,资金倾斜,物资倾斜、医疗救助倾斜,以增加造血功能进行重点帮扶;对第二类帮扶户,采取因户施策、因地制宜、帮建结合,量力而行进行帮扶;对第三类帮扶户,采取走访、慰问、帮助解决他们自身不能克服的困难进行帮扶;对第四类帮扶户,采取建档立卡加低保、医疗救助、项目加资金进行帮扶。就这样,驻村帮扶工作队为每户制定了脱贫计划和具体脱贫措施,开出了一个个致富增收的“方子”。

  医疗帮扶 为户户脱贫保驾护航

  “多亏了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关怀帮助,让我这个病得到了治疗,还免了我的医药费,解决了我的大困难。”建档立卡贫困户赵书兴感慨地说。66岁的赵书兴是长期糖尿病患者,他的老伴也身患疾病,全家几乎没有任何劳动力。自市人民医院儿科大主任、儿科党支部书记张五一对他们家进行结对帮扶后,当起了他们的家庭医生,不仅带他们到市人民医院进行全面检查,还经常给赵书兴送胰岛素,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像张五一这样一对一的医疗帮扶是市人民医院推出的健康扶贫的一项特色。市人民医院成立了13个党支部分别进行结对帮扶,与氽湖村52户贫困户进行了家庭医生签约,实行一对一的服务,并明确了六项服务内容:健康咨询,医疗知识宣讲;上门健康检查、评估;上门义诊服务,定期回访,每年2-4次;建立家庭成员健康档案;对重大疾病、残疾人、卧床病人、空巢老人等人群,实行双向转诊预约服务;实行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

  “我们经常到他们家里去,去的时候就带上我们的听诊器、血压器,现场给他们做一些义务体检,发现有什么问题能够解决的就地解决,解决不了也可以把他接到市人民医院去进行解决,来帮助他们,维持他们的健康状态。”张五一说。近三年来,市人民医院所有参与健康扶贫的不管是专家教授,普通医护人员,还是干部职工,始终抱着对氽湖村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无限地深情积极服务,把氽湖人民当亲人,尽职尽责尽心尽情,得到了氽湖村父老乡亲最真诚地感激和好评。

  精准施策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刚开始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的时候,我们都是观望状态。”原氽湖村村主任李道新告诉记者,几年来,家家户户都喝上了自来水,道路更是四通八达。

  正如李道新说的那样,三年来,驻村帮扶工作队投资修建了540平米的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和8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广场,拉通了连村通组水泥公路和爱心桥,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后顾之忧和安全隐患;同时,还修建6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并为全村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人畜饮水安全和用电的难题;泄洪沟、灌溉水渠、田间道、引水渠、堰塘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修建,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扶贫工作不仅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关键还会是要提高扶贫对象的创业能力,把'输血式扶贫'真正变为'造血式扶贫'。”张永祥告诉记者,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引导农户转变经营模式,实行土地流转,进入合作社抱团发展。先后扶持村民成立了富蜜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绿禾现代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聘请村民70余人长期务工,近三年给开务工人员工资210万余元,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就业问题,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驻村帮扶工作队为我出谋划策,在政策上、技术上给予指导,只为让公司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人共同致富。”绿之禾农业公司董事长赵辉敦说。

  赵辉敦成了致富能手后,驻村帮扶工作队还积极发展他为党员。从入村开始,驻村帮扶工作队就按照市委“四培四带”的要求,注重对后备村干部的培养。几年来,新发展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新成立的村支两委,在政治、文化结构上有了很大变化,素质有了提高,培养成立了一支年富力强,有文化、有闯劲、有能力、有干劲的村支“两委”班子,被村民喻为永不撤退的“工作队”。

  扶贫道路任重道远,扶贫工作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正如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赖贵生所说,要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

来源:红网

作者:王洁 赵舶帆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9/02/01/482161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