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高寒山区集中式扶贫开发试点区:合力筑梦腊尔山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彭业忠 编辑:王娉娉 2014-05-05 08:49:17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报记者 彭业忠 通讯员 黄晓军

  云贵高原向湖南凤凰伸出了一个角儿,叫腊尔山,面积达300平方公里,住着6.5万苗族同胞。2011年前,尚有3.1万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

  2011年,湖南省出台了《关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贫困农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并以腊尔山区为全省高寒山区集中式扶贫开发的试点,吹响了“第一场战役”的集结号——在整个腊尔山片区内,5个乡镇、65个村、213个自然寨,统筹安排扶贫项目,实行危房改造、通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网发行等多类别项目的整体联动。

  春天,记者爬上腊尔山,深刻地感受到了腊尔山人脱贫致富的强烈梦想;听到了一批批干部为腊尔山人筑梦的铿锵足音。

  安居之梦正在圆

  春雨和山雾把米良乡吉乐村包裹得严严实实。吉乐村3组,39户苗族同胞,家家户户新房屋,分5个层级,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半山上,全部都是苗族传统元素的建筑。

  第一栋新居,住的是77岁的杨阿婆一家。她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堂屋和3间卧室,都铺了瓷砖;堂屋上天花板的一角,预留了一个上楼的孔;主屋后面的小院落里,也预留了20多平方米的地方;后面还有厨房、卫生间和杂物间。

  “我一住进来,感觉到比老屋里好住多了,特别是冬天感觉温暖多了!”杨阿婆满脸的甜蜜。记者看到她家的卫生间还没起用,就好奇地询问。她告诉记者,她要等她儿子攒够了钱,装一个热水器,要好好享受一下生活。

  各家各户新屋的大门上,贴上了一副副满是喜庆与感激的对联——惠民浓缩天下意,扶贫描绘古今情……

  可走进39户苗族同胞们原来的住所,则让记者心酸——39栋木屋的四周,全是竹篱笆糊泥巴的板壁。竹篱笆上的泥巴,早已掉了不少,从屋外就可看到屋内。

  据介绍,试点区里,已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16栋,15000位苗胞住上了新房子。

  安居梦,其实还包括与村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水、电、路问题。

  41处已建成的人饮工程,让55个村的61088人直接用上了自来水;79条通村公路,237公里,硬化了77条213公里,让65个村所有的村民受益;农网改造,正在全力推进……

  产业之梦在起步

  产业缺失,增收无路,是腊尔山人贫困的重要因素。

  试点启动,产业扶贫就开始了探索。

  腊尔山镇“山都村生猪养殖场”和“山都村生态养鸡场”,是两个成功的典范。

  刚走进山都村村口,村支书、山都村生猪养殖场董事长吴炳周和村主任、山都村生态养鸡场场主龙青周,就像老朋友似的迎了上来。

  “去年分红情况怎么样?”记者问吴炳周。“27万元的股本,按30%分了红,分红总数为8.1万元,53家村民股东都高兴得不得了。”吴炳周答道。

  记者担心地问龙青周:“去年禽流感‘闹事’,养鸡场的情况怎么样?”龙青周回答:“我的养鸡场受影响小,7月才开始养鸡,去年底出栏5000只鸡,换来了一台69800元的面包车。”龙青周带领村民成立了“山都村土鸡养殖协会”。养500多只鸡的有5户;养100只鸡的有93户。协会在吉首市的菜市场,设立了“腊尔山山林放养土鸡和土鸡蛋”销售点。

  示范作用,开始显现。

  两林乡办起了股份制的“红苗黑猪养殖场”,出栏的生猪,都是每公斤40块钱,购买者络绎不绝;腊尔山镇追高鲁村,办起了黑猪生态养殖场,32头黑母猪现已产猪仔100多头。

  “种植习惯和模式的改变,是腊尔山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腊尔山镇追高鲁村扶贫工作组组长、自治州州委办副主任刘克兴深有感触地说。

  2013年初,追高鲁村成立了“腊尔山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当年种植辣椒970亩。去年底,客商张自力被刘克兴引到了追高鲁村,投资蔬菜产业,创建1400亩集中连片蔬菜示范基地,带动全村农民种植蔬菜1500亩。记者采访时,刘克兴和张自力,正在与村支书吴春生一道,在大棚里查看辣椒苗的长势。据介绍,这种规模的大棚蔬菜种植,在两林乡和禾库镇各有一个示范点。

  杜仲的种植也渐成规模。记者在两林乡看到,28个山头,5000亩土地,经国土部门整治后,成了层层梯土;黄色的地里,已种上近一米高的杜仲苗,并长出了鲜嫩的树叶。

  据长期为腊尔山扶贫试点鼓与呼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老爹实业科技公司董事长田儒斌介绍,杜仲可炼杜仲胶,是国家的战略性物质,未来的市场前景不可限量;而杜仲可用来喂猪,“杜仲猪”的肉质格外鲜美。

  筑梦人传递正能量

  筑梦腊尔山,需要众多筑梦人共同的正能量。

  省财政厅副处长易洪海,在凤凰县挂职,任凤凰县委常委、副县长,专门从事试点工作。

  2013年4月1日,省财政厅副厅长欧阳煌,把易洪海送达凤凰时,给他下了道“命令”:腊尔山的集中式扶贫开发试点搞不出名堂来,你就不要回长沙了。这是压力,也是动力。

  易洪海回长沙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求“老婆大人”的支持。

  在大学教书的妻子,把上半年的课,全部调到了下半年,并带上读幼儿园的小孩,随同易洪海来到了凤凰,一住就是半年。

  “每天,我都把凤凰县副调研员陈满妹‘抓住’,与她一同上山,去各个工地或现场,或是了解情况,或是协调解决问题;因为满姐是苗族人,会苗话,在腊尔山有公信力。”易洪海对腊尔山的事,可谓如数家珍——凤凰县成立了腊尔山脱贫解困领导小组,县委书记颜长文任领导小组组长,县长赵海峰任副组长,两人直接抓试点项目的落实;2013年9月10日,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把25条通村公路的硬化、22个人饮工程和26个村的农网改造工程,作为“死任务”来落实……

  自治州州委书记叶红专,多次上腊尔山调研、督阵。他说:“在腊尔山上,不为办点而办点,每实施一个项目、每推进一项工作,都要考虑工作组撤了之后能不能继续运转,都要考虑别的地方能不能学习推广,努力探索适合高寒山区实际的脱贫解困新模式。”

  腊尔山人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