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嘉禾花灯戏重放异彩(图)

来源:红网 作者:何光红 编辑:王津 2015-02-11 16:59:09
时刻新闻
—分享—

嘉禾花灯戏重放异彩

  红网嘉禾站2月11日讯(分站记者 何光红)29,嘉禾县龙潭镇上宅村沉寂了多年的戏台又热闹了起来。当天晚上七点半钟,伴随着锣鼓、二胡等乐器的奏响,在千余群众翘首以盼的目光中,戏台帷幕徐徐拉开,花灯戏《双枪打鸟》、《下洛阳》正式开演。

  从七点半演出开始,到十点半演出结束,尽管寒气袭人,在整整三个多小时的节目演出过程中,现场观众几乎没有中途离场的。花灯戏演出结束后,76岁的胡久华老人还沉浸在精彩的剧情中,他感慨地说:“今天晚上是我最开心的一天,已经20多年没有在村里看到这么精彩的花灯戏了!”

  坐下台下看得如痴如醉的村支部书记胡建华,看到花灯戏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心里有一股莫名的成就感。“成立花灯剧团是广大村民的呼声,我们筹备了一年多。村里虽然经费紧张,但我们仍然挤出两万余元,给剧团购买服装、道具、乐器。”让胡建军备感欣慰的是,村里成立花灯剧团基础好,村民积极性高。现在,剧团有18人,其中年龄最大的胡平远53岁,最小的胡青平仅22岁,村治安主任胡承华、县人大代表胡咏梅都是剧团骨干。虽然花灯剧团成立时间不久,但是,他们已经排练了《下洛阳》、《苦茶记》、《蠢子卖纱》等6个剧目。“我们准备在过小年的时候试演一场,然后在年三十晚上和正月里演出。”胡建华对村里成立了花灯剧团感到很自豪。

  在嘉禾县文广新局局长王继国的案头,摆放着去年11月刚刚整理印刷的《嘉禾花灯戏》丛书。“为了传承和发展花灯戏,我们多方筹集资金15万元,从2011年开始,组织人员对花灯戏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从中挑选了81个剧本、91首曲牌、10篇花灯戏论文及花灯艺人简介,编印成四本《嘉禾花灯戏》丛书。”王继国告诉我们,2009年,嘉禾花灯戏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嘉禾县对花灯的传承和发展也渐渐热了起来。

  嘉禾花灯戏成型于清代乾隆年间,它吸取了嘉禾民歌、伴嫁歌舞的艺术营养,因为反映的都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备受群众欢迎。“解放前,嘉禾县曾有腊月学灯调,正月唱花灯的习俗。那时候,几乎村村子都有花灯演出队伍。常年专业演出的叫做四季班,和舞龙队一起只演正月的叫龙灯班,只在正月初一演到十五叫做新年班,《十月花》、《九连杯》、《下洛阳》等传统剧目,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县文化局原局长曾祥昌曾担任过县花灯剧团团长、文化馆馆长,对嘉禾的花灯戏了如指掌,介绍起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曾祥昌说,解放后的1951年,嘉禾县就成立了第一个花灯演出队,1984年又成立了嘉禾花灯剧团。1998年,坦坪乡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花灯之乡”的称号。改革开放后,受电视媒体的冲击和农民外出务工的影响,花灯剧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农村的业余剧团也只有少量在春节期间才演出。

  随着县里对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沉寂了多年的花灯戏又渐渐升温。“近几年,行廊镇行廊村、行市村,龙潭镇上宅村、虾塘村,珠泉镇甫口村,包括田心、坦坪等一些村庄,都已经陆续恢复了花灯剧团。”县文化局副局长彭晓宁说。现在嘉禾很多农村都建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再加上农民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他们对文化的需求对过去更为迫切。“年长一些的,很多人都是花灯戏迷,甚至有不少人都有登台演出的经历;年轻一点的,很多人也都是看着花灯戏长大的。”

  文化既是衡量一个地方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各地争先发展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嘉禾县制定了文化兴县的战略目标。在文化兴县旗帜的指引下,花灯戏的传承也迎来了春天。2011年开始,县财政每年都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花灯戏的传承和发展,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帮助有条件的农村恢复花灯剧团。2011年元月,珠泉镇彭家村花灯戏传习所正式成立,它是近年来全县恢复的第一家花灯戏传习所。县里不仅在资金和业务上进行帮扶,而且还赠送了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和乐器。2014年,彭家花灯剧团已经成经晋升成为郴州市花灯戏传习所。

  近年来,彭家村花灯传习所、雅声花灯剧团、龙潭上宅花灯剧团、行廊行市花灯剧团等一批花灯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为了适应全县农村踊跃恢复花灯剧团的形势,县文化局采取领导和专家结对联系帮扶村级花灯剧团的办法,点对点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

  在做好农村花灯剧团恢复的同时,嘉禾县还对传统的花灯戏大胆创新。2012年,嘉禾县精心创作了富有浓郁现代气息的花灯小戏《留守嫂子》。《留守嫂子》不仅在第四届湖南省艺术节获得了银奖,201310月还代表湖南参加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决赛。

  “我们不仅邀请农村花灯剧团参加送戏下乡活动,今年的艺术节,还将举办花灯剧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并对获奖的剧团给予重奖。”县文广新局局长王继国告诉我们。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