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青春,与盘古岭有关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吕高安 编辑:刘威成 2017-09-10 23:19:10
时刻新闻
—分享—

盘古岭。

  盘古岭,是黄亭市的一个小山包。黄亭市是湘西南偏远的邵阳县的偏远小镇,民国十四年,才有个小学,坐落镇旁盘古岭。邵阳县五中是大跃进冒出的,盘古岭为何取个开天辟地的名字,无从考究,一切都显得名不见经传。

  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我们在此洒下了可歌可泣的青春,铸造了盘古岭短暂的辉煌。教师节前夕,我旧地重游,房舍翻新,五中不复,但小山包还在,不影响我的心潮澎湃。

  我是1984年邵阳师专毕业分配到五中的。从县城坐班车,摇摇晃晃近两个小时到的黄亭市。爬上两百米盘古岭,几栋大跃进时的简易校舍,八九个高中班六七百个师生,上上下下,跑跑颠颠,令人胆颤。三十亩的校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食堂唱主角的,不是豆腐就是豆腐渣,蔬菜炒肉沫,算是打牙祭了。

  集镇是集镇,就是不赶集,一条老破街,走完不费一支烟,除了打铁、理发、弹棉花的,就是一个供销社,几个小摊摆几个馒头、几根油条、几块干豆腐和肉,没有菜市场,莫说工资才47元,即使砸再多票子,也买不到一把蔬菜。一所小电影院,整天放武打戏,除此,几乎听不到娱乐声。

  这些,对于像我这样土生生长的青年教师,倒无所谓。对于干部子弟和航天部驻地兵工厂子弟出身的,简直是前世修来的“福”。奇怪的是,我们很少愁眉苦脸,一个个细皮嫩肉,脸泛阳光,打扮不潮也不土。

  二十多个青年人,占了全校教师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新近从师范院校毕业的,邵阳师专师兄师妹最多。文采斐然,愤世嫉俗,豪情万丈自称鲁迅徒弟者有之;上课温文尔雅、解题逻辑严密,但球场生龙活虎者有之;性格内向且心理强大,对批评不露声色者有之;内涵渊博,气质高雅,婉转柔媚,有如坚强版林黛玉者有之;快人快语、风风火火,教学和恋爱都讲究效率,堪称王熙凤者有之;行事吊儿郎当,其实圆融有定力者有之……即使不出校门,也是镇上一道绝色风景。

  为什么我们能坚守盘古岭?一种精神在支撑着:想通过三尺教鞭,改变学生的命运;同时不断“充电”,深造自己。法宝有二,一是中老年名牌教师的传帮带;二是不服输的锐气。我们二十开外年纪,初生牛犊不怕虎,想起有些素质不如我们,却靠关系取胜的同学校友,分配到都市或者重点中学,我们想不通。克服想不通,最好的办法是溜出个样子给人看。

  吕纪生校长早已给我们作出了样子,他是老本科生出身的语文名牌,却长期呆在农村,从县四中教师,1981年下期一跃成为五中之头,全靠一支遒劲锐气的粉笔画出来的。他当时三四十岁,精力充沛,带领大家,藐视困难,敢于玩命,一派“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气。

  不过,有一样不像吕校长,我们都想找个有文化的罗曼蒂克。有的是同学之间亲上加亲,有的是同事之间擦出火花,有的是与学生玩着暧昧,有的是眼光向外攀高枝。一句话,那几年,盘古岭的花花草草,格外温情而有表情,在此省略的N句,在钱钟书的《围城》中找得到。

  与之相应的,学生是我们燃情岁月的最好注脚。我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废寝忘食,与学生交朋友。学生很给力,看着看着,差生成优生,优生更优了。不信,你晚上去盘古岭看看,灯火通明而鸦雀无声,师生都在贪婪地吸吮知识。尽管那时国家招生门槛高,但是,1982年至1987年,五中每年都输送了二三十名大学生,从全县倒数第一跃入名列前茅,开创了盘古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绩。

  学生们考上大学,走入社会,还是凭着盘古岭的锐气,在各行各业搞得风生水起,早就青胜于蓝了。在邵阳,在长沙,在其他地方,学生们经常自费请老师吃饭。大家每每回味起盘古岭辉煌的那几年。当时,我纯粹是愣头青,不知天高地厚地教高中语文,我的旧档案,多数还是学生们给挖出来的。比如,有天,一上讲台,就径直拿起粉笔,“哗哗哗”在黑板上秀了四个书法字,然后猛回头,“今天给大家讲个疯子的故事:阿Q正传。”竟然忘记了起首语“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话音未落,“哈哈哈哈”引来台下一片笑声。现在想来,自己当年不正是个阿Q吗?

  每一次,学生们都激情洋溢地调侃我,比他们还年轻。我们与学生本来就相差不了几岁,经过岁月打磨,自然更容易沟通了。每一次,我都能闻到盘古岭尊师重教的气味。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动机多么纯,关系就多么纯。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现在,无论你是官是民,是贫是富,都是同等对待。在交流中,彼此了解到发展状况。

  我的那些旧同事,都比我有出息,各自“充电”成了科学家、史学家、企业家、作家、艺术家、教授和官员。我们的奋斗目标各异, 但有一个共同点, 都不曾亵渎一个光荣而自豪的身份,人民教师;不曾亵渎盘古岭,那一两年或者三五年的青春时光。

  吕高安 2017年9月10日教师节于长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