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零陵九江岭村:一段绵延86载的军民鱼水情

来源:红网 作者:邓少年 秦平 编辑:陈小婷 2020-11-11 08:53:45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11月11月讯(通讯员 邓少年 秦平)在零陵区石岩头镇九江岭村,一座无名红军战士墓静静地矗立在银象山的苍松翠柏间。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一直流淌着“军爱民、民拥军”的血脉。

11月9日一大早,村民唐立志就带领区文保中心调研组一行,去祭拜葬于自家祖坟上的无名红军战士;自5岁起,他便时常随爷爷上山来添土祭扫;从太爷爷唐朝福、爷爷唐镇、父亲唐汉民,到现年40岁的唐立志,唐家四代人86年如一日自发为无名红军战士守墓,被当地干部群众传为美谈。

图片2.png

位于唐家主墓左侧的无名红军战士墓。

唐家人为什么要为这位无名红军战士守墓?这还要从86年前说起。1934年12月湘江战役结束后,一支小规模中央红军失散部队,因为没有及时跟上主力红军渡江,计划从黄沙河方向突围,在行至石岩头镇九江岭时,被国民党地方武装发现并包围。经过一天激烈战斗,除一部分突围外,其余20余名红军战士都牺牲在九江岭上。在当时的白色恐怖年代里,老百姓收留红军伤员乃至掩埋红军遗体都会被牵连,轻则祸及自己,重则祸及全家。但九江岭的村民心里十分清楚,工农红军是咱穷人自己的队伍,是专门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国民党保安团一走,好心的村民就偷偷上山,将红军战士的遗体就近掩埋在九江岭山腰的战壕和低地。

战役结束后的一个傍晚,一名重伤的红军战士从山上顽强地爬到村口的黄溪河滩,想要跟上转移部队,却因流血过多而牺牲,蓝灰色的军装沾满了泥污和血浆,领章和帽子都被染成了暗红色。村民唐朝福在河滩边发现小战士的遗体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不顾全家安危,立即回家用木板钉了个简易棺材,趁夜将小战士埋入祖坟,并嘱咐子孙世代看护。以后每逢清明、中元等节日,为无名红军战士扫墓,就成了唐家的家规,这一坚持就是86年。

“改革开放后,我父亲唐镇在给先人打墓碑时,遵照爷爷的遗愿,也给这位无名红军战士立了碑,并嘱托我爱人唐汉民接替守墓;因为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就刻了‘无名战士之墓’。”唐朝福的孙媳唐红秀回忆。

从那以后,每年都有不少村民自发前来祭拜,一些学校和单位也在九江岭和银象山红军墓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此时,唐红秀也会义务当起讲解员,为大家讲述红军在九江岭的故事。

图片4.png

66岁的唐红秀正在为红军墓清理杂草。

“我们不知道这位红军战士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但他是为老百姓翻身求解放而牺牲的,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全家自发自愿守护红军墓,就是要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第四代守墓人唐立志说。

文物专家邓少年表示,全国为红军守墓事迹的很多,但葬于自家祖坟的非常罕见,唐家四代人堪称该区拥军精神的典范。区文保中心将全力做好银象山红军墓的保护利用工作,并进一步开展红色文化调研,充实九江岭战役相关史料,挖掘红军长征精神,让红色基因在这片热土上代代相传。

祖宗坟茔葬英烈,军民鱼水情意深。历史的车轮已经逐渐远去,但红军亲民爱民的事迹永远不会被淡忘,红军精神也永远不会磨灭。唐家四代人护墓86年的故事,也正是军民鱼水情的最好见证。

来源:红网

作者:邓少年 秦平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11/11/85773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